美出于蓝
很多的名品都出自凡人之手,这就肯定了“民艺”的重要性。为何无数美的作品经由平凡的手艺人产生?是因为凡人容易得到自在之心的机缘...... 为何手工制品中美的作品较多,而机械制品中却很少?是因为前者富有异质美,后者则最终流于同质美。由手的自在带来的异质,与由机械决定的同质是相对的。事实上,变形也意味着异质性,然而异质之美须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摘自柳宗悦《民艺论》 质朴之美出于蓝 史记,蓝印花布起源于秦汉。《荀子·劝学》言:“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就能熟练地从蓼蓝草中提取靛蓝进行染色。而追溯到公元前多年,《周礼·天官·冢宰》称,“染人掌染丝帛。”《周礼·地官·司徒》有注曰,“染草蓝茜象斗之属。” 以蓝草取汁,在蓝底白色、或白底蓝色的布上,将飞禽走兽、花卉游鱼、人物山水,组成一幅幅蓝白相间的图案,表达着人们最平实的愿望:吉祥,安康,长寿,富贵。不得不说,蓝印花布里包含了东方人的智慧和美学。 蓝印花布的“质朴“之美和它的工艺密不可分,手艺人在刻板时以刻刀代笔,经刷铜油制成油版,就如在石头上刻制的感受一般,粗犷而拙朴,又不乏细腻巧思。将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与寄予,用双手潜心刻板、几番印染成布。 蓝印花布的美,还在于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乏沉无味。旧蓝印花布则别有味道,它蓝白相间的纹理经由时间的洗礼,脱变得愈发温暖平和。 手做成就了蓝印花布之美,而这就是我们“用双脚丈量蓝色土地”的民艺复兴的第一个里程。 走进南通百年染坊 南通二甲镇的染坊业,是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们“用双脚丈量蓝色土地”的首站。我们在这里和有着年历史的早在清道光年间创办的“曹裕兴”染坊建立了手作合作基地。老曹师傅是我们蓝印花手作基地的第四代传人。 (图为:“曹裕兴”染坊第四代传人曹建荣) 在老曹师傅身上,可以看见蓝印花布老手艺人世世代代的缩影“热爱和坚守的朴素之心”。在坯布的挑选、脱脂、裱纸,刻花板、刮浆、晾晒等十余道工序里,每一步都延续着百年的传承和不断的积累。在工序的间隙,老曹师傅总是乐呵呵的坐在一旁抽上会儿烟,用他的话说这一切的一切早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当双手触摸着这每一寸印染而成的蓝印花布,内心隐约能感受到那在染坊静默流淌着的百年光阴。 自然而染 当我们想到“蓝”,也许是晴空,是海洋,根据色度、明暗的不同,“蓝”色鳞次栉比。而蓝染的蓝,却很难单一归纳。在手作基地里,处处可见蓝:蓝藏于晾晒的竹杆上,沉淀在木头的纹路里;停留在手艺人的双手上,熏染于指甲,留下年代的斑驳;蓝也在浸染而出的花布上,在空气之中变化着......从手作而出的每一处蓝,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揉进了最纯净的自然。 手作之美,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而蓝印花的美,因其每一份的独一无二而尤显珍贵。而这一切,都沉淀在岁月之中。 ——这种美,出于蓝。 图:王云 文:馨月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pz/7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京鹰夏令营丨ldquo侗rdqu
- 下一篇文章: 在泥土中绽放的青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