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田的守望者

导读

年兰州市食药监局发布二季度中药材、中药饮片抽检结果——72批次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合格经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发现,送检药品中有72个批次不合格,主要涉及性状、总灰分、染色等不合格情况。

年,福建省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专项检查,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合格率为26.3%,这次抽检的不合格中药饮片,最主要的问题是“性状”不符合规定。

-04-:10来源:99健康网食药局药品抽检情况:33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国家食药监总局指出,药材和饮片的“性状”系指药材和饮片的形状、大小、表面(色泽与特征)、质地、断面(折断面或切断面)及气味等特征。中药材来源不正确,种植、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环节操作不规范,以及人为的掺杂使假、染色、增重、过度硫熏等行为均可导致中药材及饮片性状不合格。

中药材、中药饮片性状量化、标准化,严格按照药典性状的量化指标来判定药材、饮片是否合格,单纯凭性状有偏差就判定不合格,合理吗?

中药的概念、特点

中药是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大多国产,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占极大多数,这些药物的原料只经过简单的产地加工,又称为中药材,简称药材。

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有的也不相同,因此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长期以来较为普遍,致使中药品种十分复杂。如板蓝根,有北板蓝根(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大青叶有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蓼科植物蓼蓝的叶,及爵床科植物巴马蓝的叶。

药用动植物的野生变家种,引种栽培,不同的采收期及加工方式,都可能导致药材质量有差异,性状差异大,甚至不同。

俗话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说明采收期的重要。《神农本草经》在序录中记载,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这对药物的产地、采收时间、加工方法以及真伪鉴别的重要性的原则性概括。

综上,中药的质量与品种、栽培、产地、采收与加工、药用部位和贮藏运输都有很大关系。

药材性状影响多,“基原、产地、生产与加工方式”不同,药材及饮片的性状不同,性状差异较大

以灵芝为例,灵芝商品多种多样,形态各异,规格繁多。从基原可分为赤芝和紫芝;从来源可分为野生灵芝、仿野生灵芝和栽培灵芝(又称家种灵芝);栽培灵芝按基质不同可分为大段木灵芝、小段木灵芝和袋料灵芝;栽培灵芝按栽培方式可分为林下栽培、大田栽培、室内栽培;还可分为覆土栽培、露土栽培、架式栽培、墙式栽培等等。常见的灵芝商品如下图:

野生灵芝、袋料灵芝、栽培过程中产生变异的灵芝如鹿角灵芝的药材性状与药典灵芝项下的性状描述差异大。

《中国药典》标准中药材项下对药材的外观如:大小、直径、厚度等一般都有量化指标,如“赤芝子实体,直径10~18cm,厚1~2cm;紫芝子实体,菌柄长17~23cm;栽培品子实体,直径12~22cm,厚1.5~4cm。”

上述图片显示,灵芝商品的性状多种多样,不一定完全符合药典性状的描述。难道不符合药典灵芝性状描述者就不是灵芝吗?仅凭性状就判定不合格,合理吗?真的值得商榷。

药材与栽培的土壤、肥料、阳光、密切相关,与存放时间有关

以三七为例。三七药材的外观及断面色泽变化较大,受存放时间、土壤色泽影响最大。黄土地出产的三七色泽偏黄,黑土地出产的三七色泽偏黑,沙土地出产的三七色泽偏白(色浅);存放时间越长,色泽越深。

品种与产地不同,药材性状不同

以天麻为例,其栽培品种有红天麻、乌天麻、绿天麻、松天麻、黄天麻。

加工方式不同,药材外观色泽不同

以桂园肉为例,生晒品颜色浅,烘焙者颜色深。存放时间长者色泽深

生产年限不同,性状不同

以黄芩为例,黄芩商品分为枯芩和子芩,性状如下图。

贮藏时间不同,性状不同

以麦冬为例

以陈皮为例

结束语

来自于天然和大田栽培,一地或多地产销全国,一季产供全年,只经过简单处理加工的药材,还需要经过加工与炮制、贮藏与养护、物流等环节,产业链条长,要求统一的质量标准,量化的性状指标,并做到均一、稳定,真的可行吗?

单纯凭性状有偏差就判定不合格,合理吗?

存在真的就是合理吗?经验与科学,理想与实际,孰是孰非?

赞赏

长按







































怎么治白癜风
白癜风能好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yf/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