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0113.html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年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在非遗日到来之际,6月10日下午青山区吉林街小学(江南春城校区)班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知识科普课。主题以“重温青出于蓝典故,寻根荆楚纺织非遗”开始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让同学们了解了“青出于蓝”的缘起和湖北传统技艺省级非遗项目: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和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首先介绍了蓝染的起源,讲述了“青出于蓝”典故是荀子运用了古代染色的场景来比喻人们要像染蓝一样刻苦学习,不断加深,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们对蓝染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青出于蓝”典故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指的就是靛蓝染色,荀子用古代染色的场景来比喻人们学习要像染蓝一样刻苦努力,不断加深。

BOOK

蓝染体验环节,同学们积极地在老师和助手的帮助下完成了简单的捆扎与夹染,在现场指导下把扎花通过清水泡湿后放入植物蓝染染缸,随之反复浸泡空气氧化观察“出于蓝”的变化。

关于靛蓝

虽然蓼蓝被称作“蓝”,但它花红叶绿,让人很难想象为何可以染青。

这是由于蓼蓝的叶片中含有靛苷(gan),可从中提取靛蓝素。

古人发现,将新鲜的蓼蓝叶片碾碎揉搓,用蓼蓝黄色的汁液浸染织物,经过水洗及空气氧化等一系列过程,布料会从浅绿色变成靛蓝色。当野生的蓼蓝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先民们便开始栽培蓼蓝。

在我国古代诸多的植物染料中,靛蓝是最早进行种植、提炼、加工和应用的染色作物。

《周礼·天官》中记载,周代就设有“染人”的官职,掌染丝帛等事,并对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在《劝学》里也提到了蓼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蓝染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书《夏小正》记载蓼蓝种植灌溉到《齐民要术》的古法打靛,蓝染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染色方式当下正在成为手作流行的主体。这次非遗进课堂,学生通过听、看、做对蓝染技艺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智慧与趣味。

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会让更多的人看见、了解、热爱非遗文化。

点击蓝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