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又名包袱布、包袱皮,源于何时、产于何地,皆不可考,古之笔记、小说、戏曲中常常出现,用布包裹衣物等随身用品。宋·洪迈的《夷坚志·胡廿四父子》:“乾道元年冬,弋阳某客子独携包袱来宿。”(包袱,一本作包复)《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凤姐又命平儿把一个玉色绸里的哆啰呢包袱拿出来。”此等记载不一而足,富门穷户皆日常使用包袱,无非所用面料、工艺优劣不同而已。此次展出老旧包袱是晚清以来江南地区民间日用品,以蓝印花布面料为主,边角多绣有云头,纹饰经典、寓意美好,其美不亚于当下大牌设计师的设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蓝从菘蓝、蓼蓝、木蓝或马蓝等植物中提取出有机色素用于染织,色调高雅,人们喜不自胜。蓝印花布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嘉定安亭的药斑布,距今已有多年历史。黄道婆(松江府人)又从崖州带回来新的纺织技术,促进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的发展。蓝印花布技术至此以棉布为基础,在方尺之间大放异彩。包袱纹饰为方形,一般由一中心图案和周边图案构成,左右对称、上下对应,通过点、线、面勾勒出蓝白相托的世界,有布上青花之美誉。民间艺人结合民风民情,创作出符合审美情趣的各种纹饰、图案,无疑是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和美好愿景的寄托。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图形、图腾象征,通过汉语谐音等方式表达寓意,比如凤戏牡丹、六合同春、富贵平安、鱼跃龙门、五福捧寿,等等。

三年前,参展人陈益锋在沪上某旧书店偶遇老包袱,即被上面的纹饰、灵动的云头所吸引,至此一发不可收拾,量力而入、积少成多。包袱一词,比喻某种负担,人嫌其重而弃之,独他视之为珍,负重前行不改其乐。今挑选出一部分,以飨同好,不敢藏掖其美。

本次展览除了展示老包袱布之外,还将为读者带来诸多老布工艺品,欢迎大家选购。

9.25-10.20,上图书店·艺术文创等你来欣赏中国老包袱布的魅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7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