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美轮美奂的蓝印花布之谜
提起板蓝根,任谁都不会陌生。非典、禽流感、猪流感…每一次当人们陷入流行病恐慌的时候,这种中药都会一时间大受青睐,供不应求。 “板蓝根”正如其名,是一种名为“板蓝”的植物根部。板蓝又称马蓝,性喜湿热,只能在我国南方地区及缅甸、越南、泰国等地种植,不过在我国广大地区,还存在另一种拥有相同功效,被称作“菘蓝”的替代品,在生物学上,马蓝属爵床科植物,菘蓝属十字花科植物,它们与蓼科植物蓼蓝,豆科植物木兰在古代统称“蓝草”,它们的叶子统称“大青叶”,在中医药学上具有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功效。 先不提板蓝根的药效是否真的那么如人所愿,但现代人的确因为它的药用价值而对它青睐有加。然而你是否能够想到,在几百年前广泛使用它们的其实并不是药房,而是染坊。蓝草在古代,曾作为布料的染色剂而被大量使用。 《荀子.劝学》中有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这里的“青”指的就是“菘蓝”、“蓼蓝”等蓝草。 可是“大青叶”看着并不青,植株本身也都是正常的绿色,即便将它们的叶片撕碎,渗出来的也不过是透明的汁液而已,那么蓝从何来呢? 菘蓝、蓼蓝、马蓝这几种植物科目各不相同,可以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亲缘关系,不过有趣的是,它们含有同样的化学物质——靛苷。靛苷由吲哚和糖基组成,是一种可溶于水的无色透明化合物,因此我们从蓝草的汁液中看不到任何蓝色的痕迹。为了得到蓝色染料,必须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的处理: 首先,要把这些植物放入水中浸泡。因为可溶于水,靛苷会从细胞中缓慢地释放出来,同时靛苷上的糖基会被逐渐水解,留下单独的3-羟基吲哚。而那些被释放出来的糖会被微生物转化成乳酸,逐步提高发酵池的酸度,进而促使更多的3-羟基吲哚从糖的怀抱中挣脱出来。 当靛苷水解的工作告一段落后,石灰就该出场了。石灰将会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促使3-羟基吲哚被氧化为3-吲哚酮,此时,刚刚独立没多久的吲哚基团将再度走向联合,两个分子的3-吲哚酮会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靛蓝。而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蓝色的沉淀物出现了。 不过,如果要使用这些染料的话,并不是简单地把沉淀好的靛蓝涂抹到衣物上那么简单,而是必须利用米泔水,酒糟等原料对它进行进行再次发酵。再这样得条件下,靛蓝会发生还原反应,变成无色的靛白。但是和靛蓝一样,靛白还是很难溶解在水中,于是,再次出场的石灰与靛白发生反应,让后者变成可以溶解在水中的靛白盐——直到此时,染色剂才算是真正做好。 把需要染色的衣物放在准备好的染色剂中,等靛白充分地进入纤维就可以拿去晾晒了。在晾晒过程中,靛白再次被氧化,变回靛蓝,织物也就如此被赋予了稳重的蓝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蓝草作为染色剂的国家,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由于古时蓝色的服装往往是平民穿戴的,所以蓝色染料用量极大,因此蓝草作为经济作物在古代曾被大面积种植。 至于蓝印花布上那些美轮美奂的图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提到我国的三大印花工艺:蜡缬、绞缬和夹缬了。 之所以将染色技术称作“缬”,是因为我国在染色技术上曾经出现过断层。我国现存最早的印花织物,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印花绸被面。长沙马王堆和甘肃武威磨咀子的西汉墓中,都发现有印花的丝织品。其中马王堆出土的用两块凸版套印的灰地有银白加金云纹纱,工艺水平相当高。但奇怪的是,这种工艺在西汉以后几个世纪的印花织物中没有再发现过。在中原地区,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缬开始的,所以后来也把缬作为印花织物的通称。 蜡缬又称蜡染,实际上是“蜡防染色”,即先用蜡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画图案,然后入染。蜡液浸入纤维后,有防水的作用,染液不能进入。经过热煮脱蜡,可形成白色花纹。蜡液的凝结收缩,往往会形成许多自然的裂纹,入染后图案中会出现独特而自然的纹理。蜡染作为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 绞缬又称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民间印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染效果。东晋时,绞缬工艺已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古代最早的绞缬实物是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晋代绞缬绢,上面针眼和褶皱仍依稀可见。 夹缬在盛唐时期十分流行。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的图案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然后入染。夹缬的图案对称、均衡,在唐代常用作妇女的服饰或是家具的装饰品,例如夹缬屏风等。 尽管这些手工染色的方法不如现代工艺上色牢固,且颜色较为古朴,不够鲜艳,但因其天然、健康、无污染的特点,在我国很多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对服装进行上色,而且在追求个性的今天,这种老式的印染方法又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甚至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信这种传统手工艺,一定也能在现代社会绽放出别具一格的光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gj/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