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第一集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846462862052415&wfr=spider&for=pc 肝炎,是由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侵害肝脏,使得肝脏的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它可以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通常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 根据病程长短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 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慢性肝炎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 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临床上急性肝炎多表现为起病急,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疽。 慢性肝炎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嗳气脘闷,疲乏困倦,懒动思睡,腹胀胁痛,舌苔薄白,脉虚弱。 治疗多以清热利湿,建脾疏肝等法为基础。 目录 第一集 一、小儿肝炎 二、急性传染性肝炎 三、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四、急性黄疸型肝炎 五、急性肝炎 第二集 六、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七、急、慢性乙型肝炎 八、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九、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 十、急、慢性肝炎 第三集 十一、慢性乙型肝炎 十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十三、慢性肝炎 第四集 十四、慢性迁延性肝炎 十五、慢性活动性肝炎 十六、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第一集 一、小儿用方 1.小儿肝炎颗粒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清肝热,利水,止痛。 主治:小儿黄胆型肝炎或无黄胆型肝炎,肝区疼痛,腹胀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身体倦懒,皮肤黄染。 组成:茵陈g,栀子(姜炙)30g,黄芩60g,黄柏60g,山楂(炒焦)90g,大豆黄卷90g,郁金15g,通草30g。 用法:上药栀子、黄芩、黄柏三味为细粉,其余五味加水煎煮2次,浓缩成清膏,取清膏1份,加蔗糖3份,糊精1份及上述细粉混匀,制成颗粒,每袋装10g,干燥即得。开水冲服,1至3岁1次5~10g,4至7岁1次10~15g,8至10岁1次15g,11岁以上酌增,每日3次。 2.和肝散 来源:《千家妙方》卷下引马荫笃方。 功用:清热化郁,健脾和肝。 主治:小儿黄疸型肝炎属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者。 组成:全瓜蒌60克,广郁金15克,片姜黄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细粉。3岁小儿每服2克(可随年龄大小而增减),一日3~4次,白糖开水冲服。 3.王氏肝炎基本方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运湿退黄,调和气血,消积止痛。 主治:小儿黄疸性肝炎、非黄疸性肝炎及乙型肝炎等。 组成:青黛5克,紫草12克,贯仲10克,寒水石10克,焦楂10克,乳香6克,茜草10克,木瓜10克,绿茶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1次,取汁毫升,早晚分服。 二、急性传染性肝炎 1.复方茵陈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祛瘀凉血,利湿退黄。 主治:肝胆湿热,胁肋胀痛,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或见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急性传染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组成:龙胆g,丹参g,茵陈g,大青叶g,车前草g。 用法:制成糖浆剂,每瓶装ml,密封,置阴凉处。口服,1次20ml,每日2次。 2.复方丹茵膏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组成:茵陈g,丹参g,柴胡g,白茅根g,板蓝根g,甘草60g,大枣60g。 用法:制成煎膏剂,密封,置阴凉处。口服,1次30g,每日2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3.裸花紫珠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收敛止血。 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急性传染性肝炎,呼吸道和消化道出血。 组成:裸花紫珠浸膏。 用法:制成糖衣片,每片含干浸膏0.2g,密封。口服,1次3~5片,每日3~4次。 4.复方灵芝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有保护肝脏降低谷丙转氨酶和退黄作用。 主治: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单项谷丙转氨酶升高等症。 组成:灵芝g,柴胡g,五味子g,郁金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重10g,密封。口服,1次5g,每日2次,小儿减半。 5.鸡骨草肝炎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舒肝清热,利湿祛黄。 主治: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 组成:鸡骨草g,茵陈g,地耳草g,桃金娘根g,鸭脚艾g,鹰不泊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装15g(相当于原药材31g),密封。开水冲服,1次15g,每日2次。 6.五味退黄汤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5:32)。 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组成:田基黄30g,板蓝根15g,北楂肉15g,秦艽10g,碧玉散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 寒热,加柴胡、黄芩; 腹胀,加枳壳、厚朴; 胁痛,加郁金、青皮; 纳差,加麦芽、六曲; 便秘,加川军; 呕恶,加半夏、白蔻仁。 7.复方岗稔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组成:茵陈g,丹参g,柴胡g,白茅根g,板蓝根g,甘草60g,大枣60g。 用法:制成煎膏剂,密封,置阴凉处。口服,1次30g,每日2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三、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1.复方公英煎 来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3:)。 主治:急性乙型肝炎。 组成:公英,丹参各30g,白、赤芍各20g,板兰根45g,甘草6g。 用法:上药加水0ml,煎煮2次,取液ml合并,早晚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 2.肝苏颗粒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降酶,保肝,退黄,健脾。 主治: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肝炎,也可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组成:扯根菜。 用法:加工制成颗粒,每袋装9g(含原药材16.7g),密封。口服,1次9g,每日3次,小儿酌减。 3.陆英片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冲剂,名“陆英冲剂”, 制成糖浆剂,名“陆英糖浆”。 功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利尿消肿。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 组成:陆英。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相当于原药材4g,密封。口服,1次8片,每日3次,7天为1疗程,连服2~4疗程或遵医嘱。 宜忌:孕妇禁服。 四、急性黄疸型肝炎 1.茵陈蒿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 1.《证治准绳·伤寒》:利小便,退黄逐热。 2.《伤寒大白》去热,退渴。 主治: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组成: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肝福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舒肝,理气。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急慢性胆囊炎。 组成:金钱草g,茵陈g,板蓝根g,黄芩g,枳壳(麸炒)g,柴胡(制)g,栀子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25g,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口服,1次25g,每日3次。 3.和肝利胆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糖浆,名“和肝利胆糖浆”。 功用:清热利湿,舒肝理气。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急、慢性胆囊炎。 组成:金钱草g,茵陈g,板蓝根g,枳壳(炒)67g,柴胡(制)67g,黄芩g,栀子67g,五味子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25g,密封。口服,1次25g,每日3次。 4.肝舒乐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疏肝开郁,和解少阳,清热解毒,利黄疽,健脾胃。 主治:黄疸型及非黄疸型急性肝炎,对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亦有一定疗效。 组成:夏枯草g,蒲公英75g,柴胡75g,白茅根50g,茵陈75g,甘草50g,马蓝草75g,苍术50g,虎杖75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20g,密闭,防潮。开水冲服,1次20g,每日3次,儿童酌减。 5.益肝乐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舒肝解郁,扶正固本。 主治:湿热蕴蒸,身目俱黄,或两胁痹满疼痛,体倦懒食,溲赤便溏,舌苔黄腻等,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和非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等症。 组成:云芝提取物适量(相当于葡聚多糖15g),垂盆草g,柴胡g,郁金g,板蓝根g,五味子60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重10g,密封。口服,1次10g,每日3次。 6.茵白肝炎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理气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对湿热型慢性肝炎也有效。 组成:茵陈g,泽兰g,滑石g,白茅根g,蒲公英g,甘草71.5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15g,密封。开水冲服,1次30g,每日2次。 7.金酸萍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糖浆,名“金酸萍糖浆”。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有恢复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 组成:阴行草g,酸模g,萍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15g,密封。开水冲服,1次15g,每日2次,小儿酌减。 8.复方肝炎颗粒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肝利湿。 主治:急性黄疽型、无黄疽型、迁延性肝炎及胆囊炎等。 组成:柴胡g,田基黄g,茵陈g,蒲公英g,甘草g,金钱草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14g(相当于原药材22g),密封。开水冲服,1次14g,每日2次。 9.垂阴茶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除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中毒性肝炎等。 组成:阴行草g,垂盆草g,矮地茶g。 用法:制成糖浆,密封,置阴凉处。口服,1次25ml,每日3次。 10.三白草肝炎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舒肝解郁,祛瘀退黄,利胆降酶。 主治:急性黄疸和无黄疸型肝炎,迁延性、慢性肝炎等。 组成:三白草g,地耳草g,黄芩g,茯苓g。 用法:制成糖浆,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口服,1次15~20ml,每日3~4次。 11.愈肝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利湿退黄,恢复肝功能。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组成:当药0g,茵陈g,黄芩素5g,维生素C10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闭,防潮。口服,1次5片,每日3次。 12.当飞利肝宁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利湿热,益肝退黄。 主治:湿热郁蒸而致的黄疽,急性黄疸型肝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而见湿热证候者。 组成:水飞蓟g,当药g。 用法:制成胶囊剂,密封,每粒装0.25g。口服,1次4粒,1日3次或遵医嘱,小儿酌减。 13.急肝退黄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肝利胆,退黄除湿。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身目俱黄,发热或无热,食欲不振,胸脘痞满,小便短少而黄,舌苔黄腻。 组成:茵陈g,黄柏94g,板蓝根94g,白茅根94g,苍术94g,郁金94g,秦艽94g,蒲公英94g,车前草94g,黄芩94g,麦芽g,大黄63g,栀子63g。 用法:制成胶囊剂,每粒装0.25g,密封。口服,1次4粒,每日3次。 14.茵胆平肝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消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亦可用于慢性肝炎。 组成:茵陈g,龙胆g,黄芩g,猪胆膏g,栀子g,白芍(炒)g,当归g,甘草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5g,密闭,防潮。置阴凉处。口服,1次2粒,每日3次。 宜忌:胆道完全阻塞者忌服。 15.降酶汤 来源:《江苏中医》(,9:8)。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田基黄,丹参各15~30g,紫草15~20g。 用法:上药先用武火煮沸,再以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取药汁~ml,日服2次,空腹进药。儿童分多次服用。病重者加服半剂至1剂。服药期间禁酒,忌湿滞油腻腥味之物,15天为1疗程。 16.茵陈平胃汤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37)。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50g,栀子15g,黄柏15g,白术15g,陈皮15g,川朴15g,枳壳15g,炒神曲15g,麦芽15g,生甘草5g。 用法:水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浓缩至ml,装于ml瓶中密封,经高压灭菌后保存备用。成人每次75ml,每日2次,小儿酌减。20天为1疗程。 17.清肝饮 来源:《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败酱草,金银花各一两,丹皮,栀子,大黄,枳实,郁金,龙胆草各三钱,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 18.黄疸汤 来源:《临证医案医方》。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巩膜黄染,周身皮肤发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组成:茵陈30克,山栀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败酱草15克,板蓝根15克,赤芍,白芍各9克,柴胡6克,神曲15克,苏梗6克,桔梗6克,大豆黄卷15克。 方论: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大豆黄卷解湿热退黄,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败酱草、山栀清热解毒, 苏梗、桔梗、柴胡舒肝理气, 神曲发酵协助退黄, 芍药柔肝养阴,与柴胡配伍应用,为治疗肝胆疾患的要药。 19.退黄三草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清热解毒,退黄除湿。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 组成:鲜车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20克,酸浆草20克,茵陈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20克。 用法: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加减: 湿热蕴结者,加黄连6克,大黄(后下)10克,滑石、蒲公英各20克; 肝郁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莪术各10克,没药6克; 脾气虚者,加太子参、苍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 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各20克,麦冬15克。 20.赤黄汤 来源:《福建中医药》(,2:29)。 主治:黄疸型肝炎。 组成:赤芍60g,大黄(后下),金钱草各30g,茵陈15g,川朴,枳壳各12g,当归,甘草各9g。 用法:上药加水ml,煎至ml,每日1剂,饭后顿服。14天为1疗程。 21.利肝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组成:茵陈25克,板兰根10克,败酱草15克,夏枯草10克,尾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金钱草10克,木通6克,滑石15克,胆草3克,柴胡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加减: 兼有外感风热者,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薄荷5克,生石膏15克; 并外感风寒者,加苏叶10克,芥穗5克; 呕吐、恶心者,加陈皮10克,竹茹10克,生姜5克; 肝区痛者,加川楝子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赤芍10克; 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炒稻谷芽10克,扁豆10克; 便秘者,加熟军3克。 22.十三味榜嘎散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清热解毒,凉肝利胆。 主治:热性“赤巴”病,胆囊炎,黄胆型肝炎。 组成:榜嘎60g,波棱瓜子30g,秦艽花40g,獐牙菜40g,巴夏嘎40g,苦荬菜40g,洪连40g,小檗皮40g,节裂角茴香40g,金腰草30g,牛黄3g,红花20g,止泻木子30g。 用法:上药除牛黄别研细外,余药粉碎成细粉,再同混匀即得。口服,用温开水送下,1次1~1.5g,每日2次。 23.重型消黄汤 来源:《古今名方》引关幼波方。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主治:肝炎。湿热弥漫三焦,热重于湿,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脉弦滑数,舌苔黄厚而燥。 组成:茵陈90克,生石膏一两,炒知柏各三钱,藿香三钱,佩兰三钱,鲜茅根一两,杏仁三钱,赤芍五钱,丹皮五钱,泽兰五钱,酒胆草五钱,六一散(包)三钱。 加减: 高烧(39°℃以上),或兼神昏谵语者, 加服安宫牛黄散四分,分二次冲服; 或加服紫雪散一钱,分二次冲服; 或加服局方至宝丹一丸,分二次服; 便秘者,加酒军三钱,瓜蒌五钱; 退黄时茵陈的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四两,并加活血药,以加速退黄的作用。 24.麻黄杏仁茵陈连翘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透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肝炎初起恶寒发热者。证属中医湿热兼表发黄,以发热恶寒,自目小便俱黄,胸痞苔腻,渴不欲饮为辨证要点。 组成:炙麻绒6克,杏仁10克,茵陈15克,连翘10克,藿香叶10克,炒苍术10克,厚朴10克,白蔻衣6克,赤茯苓15克,苡仁15克,白茅根15克,车前草15克,虎杖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毫升,分早晚2次服。 五、急性肝炎 1.健肝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急性肝炎。 组成:萱草根g,板蓝根g,茵陈g,丹参g,大枣g。 用法:制成糖衣片,每片0.55g(相当于总药材1.5g),密封。口服,1次8~10片,每日2次,小儿酌减。 2.肝喜乐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有降低谷丙转氨酶,保护及促进肝细胞再生功能。 主治:急性肝炎,迁延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症。 组成:齐墩果酸10g,五味子浸膏g,制五加膏50g。 用法:制成胶囊剂,每粒装0.25g(含齐墩果酸10ml),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口服,1次4粒,每日3次。 3.垂盆草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利湿热,降低谷丙转氨酶。 主治:急性肝炎、迁移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 组成:鲜垂盆草。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10g,密封。开水冲服,1次10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4.复方垂盆草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糖浆,名“复方垂盆草糖浆”。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利湿。降低谷丙转氨酶。 主治:急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动期。 组成:垂盆草清膏1g,矮地茶清膏1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20g,密闭,防潮。口服,1次20g,每日2次。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yf/7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独家揭秘这家猪场非洲猪瘟拔牙留存率高达8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