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行走的课堂

记第37期鹿门讲坛公益游学活动

“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7月30日,鹿门讲坛公益游学活动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开始,原定于25号的游学,由于台风“烟花”而一再推迟,“安全第一”是鹿门讲坛领读者的第一要求。尽管天气预报有雨,第37期鹿门讲坛活动还是如期开班,49个孩子,雨衣蓝加上汉服蓝,刚好与这次活动的主题“草木染·靛蓝”相映相辉。鹿门讲坛公益游学活动每月举办一次,属于贵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之一,课程设置已经拓展到7个板块:国学经典、汉字、节气、本草、农耕、民间智慧、原创童诗等;每一期的人数35—50人之间,是将自然教育和课堂教育完美结合的活动,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本次游学活动,选在野外、鹿门书院、雅安学堂三地开展。在野外,孩子们采摘了四种蓼科植物;在鹿门静舍,同学们体验了一把采摘、清洗、蒸煮花生的过程,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在细雨中,孩子们穿着蓝色的雨衣,行进在田园小巷中,蒙蒙细雨中勇敢前行,沿途感受到贵门村民朴实中的热情。“读书明理、传承文脉、文武兼修、保家卫国”,在鹿门书院北厢房,一声长长的“礼……”,孩子们穿越千年,行礼先师。鹿门书院西厢房,孩子们体验扎染:听讲解、记步骤、看示范。随后,每人拿着一块白色的小方巾开始尝试扎染,体验植物的色彩魔法。“看,我染出了一个弯弯的月亮。”“我染出了最漂亮的蓝色,像天空一样蓝”……,每一块小方巾都是独一无二的“地下七年,地上一月”。晚上八点,在“贵门”和“隔尘”之间的门洞里,在一片知了声中,孩子们捡到蝉蜕,研习了“蝉变”的整个过程,知道了“蝉衣”的药用价值。在没有光污染的黑夜里,孩子们在朱熹题写的“贵门”前,大声地呼喊着:“贵门,我们又来了!”第二天,在鹿门书院里,孩子们首先朗读了诗人李利忠写的《贵门早起》。接着昨天采摘的四种蓼科植物被孩子们区分出来了,红杆无花的是水蓼,白杆无花的是旱蓼,超粗壮的是蓼草,而恰恰是同学们自己亲手采摘的,呈现红杆红籽的才是真正染色用的蓼蓝草,靛蓝的含量最高,可以用于打蓝、捞蓝、提取青黛。孩子们仔细观察后惊讶地发现,那种红杆不开花的蓼草的叶子上居然有花纹,每张叶面有像箭羽一样的图案,活像一个个胎记。接着孩子们研习汉字“染”。“染色的全部密码就藏在‘染’字里:水,是溶解颜料的重要物质;木,是从草木中获取的染料;九,是指古人染色的次数很多。从‘染’的字形中,可以推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印染经验……这次活动,《小学生时代》杂志社的姐姐们专程从杭州赶来,孩子们和“大嘴英语”栏目的姐姐们不断地互动,更是从编辑姐姐的学习工作经历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千年的书院,希冀有中国根、世界眼的当代少年。在雅安百年学堂里,孩子们或诗歌或散文写出这次游学活动的感受,还交流了以“家国”为主题的家风家训心得体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yf/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