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中科白癜风医院出诊时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953920294540497&wfr=spider&for=pc

黄明志运用达原饮临床经验集要

医院儿科邢新婵

“达原饮”首见于明末吴又可所著的《瘟疫论》,主要用于“邪在膜原”(即湿热疫初期),以后,清代医家多有发挥,如薛生白、雷少逸、俞根初等,他们在吴又可研究的基础上,又有各方面的创见,包括理论的发展,病种的扩大,症状的补充,用药的加减变化等,使该方不仅应用于许多外感热病及疑难性的发热,也可应用于湿热性质的内伤杂病。已故名老中医黄明志教授,在继承前人特别是清代诸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在运用该方治疗儿科疾病方面有所发挥,特总结其经验如下。

1、外感发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抵抗力较差,加之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知自调,易于感触外邪,感邪之后,又极易从阳化热,同时黄老通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某外感邪气,大部分兼有积滞内停,郁而化湿酿热之症,即俗语所谓:“没有内伤,不得外感”之意,故治疗外感热病,应配消积和胃之品,以达益胃气而驱邪之目的。黄老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善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药用:生薏苡仁30g,炒大白6g,草果仁、柴胡各9g,葛根6g,黄芩9g,川朴6g,泻叶1.5g。方中重用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和胃,柴胡、葛根以解肌,佐黄芩以清热。草果、大白健脾燥湿,川朴、番泻叶以助运化传导,促进体内毒素排泄。适应病症:阵阵发热,或午后潮热,或入夜热甚,汗出,咳嗽,胸闷,脘腹胀满,矢气腥臭,小便黄,大便溏或腹痛,或恶心呕吐,口不渴,舌苔厚腻,脉滑或脉数。

若系外感风寒兼上述症状者,黄老常在该方基础上加羌活、荆芥以辛温解表。若系外感风热兼上述症状者,黄老常在该方基础上加薄荷、金银花以辛凉解表;若系暑湿外感兼上述症状者,黄老常在该方基础上加香薷、滑石以清暑利湿;若系阳明热盛而大便秘结者,黄老常在该方基础上加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以清热解毒,大黄、黑丑、白丑以釜底抽薪。

案1陈某,男,9岁,年10月5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咽痛两天。患儿前天下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入夜热甚,咽喉痛,脘腹胀满,咳嗽,曾服西药泰诺以退热,体温降而复生,医院输液治疗仍无效。遂来我院诊治,现症发热夜甚,咽痛,咳嗽少痰,纳呆,脘腹胀满,大便3日未解。体检:体温39.4℃,咽腔充血,扁桃体Ⅲ度肿大,可见炎性分泌物,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听诊:双肺呼吸音(-)。血常规:白细胞16.8×/L,中性粒细胞82%,淋巴细胞18%。诊断:烂乳蛾(热毒炽盛),予以清热解毒,消食导滞之法,药用:

柴胡、黄芩、葛根各10g,石膏g0g,生薏苡仁30g,川朴、炒槟榔、草果、炒白丑、炒黑丑、生大黄各10g,金银花20g,大青叶15g。

3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8日二诊:患儿服上药1剂,热势已减,3剂药尽热平,现偶咳,查咽腔仍红,扁桃体I度肿大,炎性分泌物消失,舌质红,舌苔渐退。守前方去炒黑丑、白丑,倍用生大黄,加僵蚕、前胡各10g,以清肺化痰止咳,3剂。

10月12日电话随访,患儿诸症消失,疾病痊愈。

2、疑难病及内伤杂病

黄老不仅运用该方治疗小儿的外感发热病,而且能熟练应用该方治疗许多疑难及内伤杂病,如儿童类风湿病、无名发热、肾病综合症、重症肌无力、乙脑、小儿夏季热、癫痫、肥胖症、厌食等,黄老讲到运用该方的关键在于,只要有脾胃失和,痰湿壅阻或湿热内蕴,内外、上下气机不畅的症状之一,均可应用本方,但若温病入营血则不宜用。

案2刘某,男,12岁,年8月7日初诊。

主诉:食欲不振3个月。近3个月来患儿饮食明显减少,且伴食后恶心,脘腹胀满,大便干结,形体日渐消度,曾在当地诊治,未见好转。

现症:纳呆腹胀,烦躁不安,大便干结,查体无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诊断:厌食(脾胃湿热内阻),予以清热化湿,消食和胃,药用:

柴胡、黄芩各9g,葛根、川朴各6g,炒槟榔9g,生薏苡仁30g,鸡内金9g,枳壳6g,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各9g,砂仁3g,番泻叶15g。

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8月12日复诊,食欲稍增,苔渐退,脘腹胀满减轻,大便已通畅,守前方加白蔻9g,以增化湿醒脾开胃之功,4剂。

8月17日复诊,食欲明显改善,诸不适消失,体重增加g,予以保和丸以善后。

案3张某,男,16岁,年11月8日初诊。

主诉:腹胀伴间断性发热4年。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时有发热,医院诊治,诊为“肝炎”,予以西药保肝降酶治疗,效不佳,又寻当地一老中医诊治,予以清热化湿,和胃疏肝之品,效果亦不明显。故来本院治疗,查肝功能异常,血浆蛋白3g,球蛋白4g,A/G1,α球蛋白显著升高,B超示:肝内光点普遍增强,肝外门静脉扩张,脾大,腹腔内见到液性暗区。诊断:肝硬化伴腹水。时诊见:腹膨胀,肝脾肿大,小便短黄,时有低热,不思饮食,下肢浮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为肝经湿热兼外感风热。药用:

柴胡、黄芩、葛根、炒槟榔、草果各10g,炒薏苡仁30g,川朴10g,茯苓皮15g,宣木瓜10g,番泻叶1.5g。

水煎服,3剂。

二诊:水便量较前增多,左脉弦数,右细数,舌苔黄,肝经压痛。守上方加生鳖甲30g,皂角子(碎)10g,乌梅15g以软坚散结。2剂水煎服。

三诊:饮食增加,腹胀及肝脾肿大均明显减轻,舌苔黄腻,脉

弦细,仍守上方加肉桂(冲)10g,以温肾阳化寒水,6剂,水煎服。

四诊:腹胀及肝脾肿大大减,无压痛,腹部柔软,舌苔白腻微黄,脉细微弦。继守原方药以巩固疗效。

黄文政运用柴葛解肌汤合达原饮

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1则

天津中医药大学赵久丽等

黄文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天津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分会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肾脏病分会名誉会长、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国家自然基金委审评专家。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名中医”称号。

不明原因发热是内科及诊断学方面的难题之一,其病因复杂,涉及面很广。此概念最早是由年的Petersder提出。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蹄组织及血管性疾病和诊断不明四大类。不明原因发热由于其病因不明,诊治困难。本病属于中医学“发热”范畴。《景岳全书●杂证谟●寒热》曰:“凡热病之作,亦自有内外之辨。如感风寒而传化为热,或因时气而火盛为热,此皆外来之热,即伤寒、瘟疫、时毒、咳疟之属也。至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有偶感而致者,有累积而致者。虽其所因不同,而病候无过表里。”尽管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复杂,但通过辨证论治,四诊合参,结合时令,往往能够获得疗效。黄文政教授从医50年,临床经验颇丰。尤对发热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兹将其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验案介绍如下。

1、病案举例

患者刘某,男,57岁,退休,平素体健。

患者年7月中旬外感后出现发热,初起以低热为主,T37.5℃,伴咽痛,口干,口苦,厌食乏力,自服清咽滴丸等中药,病情无缓解,遂就诊于我院,查血常规:WBC9.40×/L,N71.0%;尿常规pro(+);腹部B超未见异常,于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3天,病情无缓解,复查血常规:WBC9.46×/L,N71.0%;尿常规pro(+),CRP0.10mg/dl、甲状腺功能(-)、血沉2mm/h、心肌酶(-),胸部CT:左肺上叶钙化斑、左肺下叶局限性不张、右肺中叶肺大泡、双侧胸膜增厚;于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1天,病情无缓解。患者于年8月4日,出现高热,T39.5℃,伴畏寒,尿频尿急,乏力,食欲下降,查血常规:WBC13.35×/L,N83.1%;尿常规pro(+++),bld(+++);泌尿彩超:尿潴留、右肾轻度积水。予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7天,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3天,患者仍高热,查血常规:WBC12.35×/L,N80.1%,C反应蛋白0.mg/dl。考虑肿瘤、风温、病毒感染引起发热,故做相关检查,结果均无临床意义。考虑药物热不能除外,停用抗生素后患者仍有高热。此时患者家属拒绝使用西药,遂于年8月23日请黄文政教授前去诊治。

现患者神志恍惚,精神弱,发热,T39℃,时恶寒,无汗,口渴,尿频尿急,大便日一行,舌质暗苔中薄黄微腻,脉弦滑数。黄文政教授考虑夏季发病,为邪热夹湿伏于体内,不得透达,治宗“清热祛湿,透邪外出”,用以柴葛解肌汤合达原饮加减,处方如下:

柴胡25g,黄芩12g,葛根15g,生石膏30g,豆豉15g,荆芥10g,防风10g,厚朴10g,槟榔10g,草果10g,赤芍10g,知母10g,蝉蜕10g,僵蚕10g,姜黄10g,大黄10g,甘草10g。4剂,水煎服,取汁ml,分3次服。

年8月27日二诊,患者高热已降,低热未清,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腻中剥,脉弦细数。黄文政教授考虑患者湿热未净,气阴耗伤,治当兼顾,处方如下:

黄芪30g,鳖甲10g,地骨皮10g,柴胡10g,青蒿10g,杏仁10g,白豆蔻仁10g,薏苡仁10g,竹叶10g,当归10g,秦艽10g,胡黄连6g,沙参25g,砂仁6g,甘草6g。3剂,水煎2次,取汁40ml,分3次服。

年9月3日三诊,患者低热,手足心热,口干,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来细数。考虑气阴耗伤,余热未尽,治以益气养阴清热,于上方去杏仁,白豆蔻仁,薏苡仁,加乌梅10g,知母10g。3剂,水煎服,分2次服。1周后,患者低热已退,诸证好转而出院。

2、讨论

不明原因发热为临床常见病症,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多见。经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之后,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在其中,易感暑热病邪而发病。邪热弥漫表里上下,复挟湿浊之邪,故而缠绵难解,非用重剂表里双解,上下分消,则邪难以尽除。且暑为阳邪,暑热病热势高,故易伤津耗气。黄文政教授认为本案例患者外感后发热,虽已发热两月,但脉仍浮数,说明外感未解,故予柴葛解肌汤解肌散邪并除内热;并且此时正处夏秋暑湿偏盛之际,予达原饮开达膜原,燥湿化浊,清泻里热。湿热之邪缠绵日久最易耗气伤阴,故后期热势渐低,气阴耗伤,故加用益气养阴之品,兼除余热。湿热已除,气阴又复,故病愈。

1、邢新婵,辽宁中医杂志,年底33卷第7期

2、赵久丽等,光明中医,年11月第30卷第11期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粉丝福利来啦:临证有疑难、临床有瓶颈、思路不畅通、方剂不会用,可以留言,我们会酌情安排相关主题文章推送。

提示:

1、资料是有偿购买的,知识是无偿分享的,欣赏此文欢迎点赞和分享哟。给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yf/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