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样治疗最快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3358.html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中国古代色彩艺术

王艺臻

导语

人刚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是不同的色彩渲染了它,让我们感受了情感,知道了悲欢离合,尝尽了人生百态。

是它的到来将你的人生渲染得万紫千红。

是它的到来将你的人生浇灌得跌宕起伏。

它是一切的起源,亦是一切的终点。

所以,请珍惜它。

“色”、“彩”的字源

颜色发展简史

1.先秦时期

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用矿物颜料染色的“石染”和用植物染料染色的“草染”两种技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从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一些出土的彩色织锦上,至今依然可以看出上面的朱红、黄、浅棕、草绿、靛蓝等绚丽的色彩。

《人物龙凤图》

《人物御龙图》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谢赫的“六法”理论主张之一“随类赋彩”以后成为中国画设色重要法则之一。

《烈女仁智图》顾恺之

3.唐宋时期

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高的首推唐三彩。黄、绿、褐、蓝、白等釉彩变化无穷、精美无比。

两宋时期,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又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宫廷绘画大为兴盛,画院体制不断完善,色彩装饰淡雅,注重以色彩表现作者风格与情趣。

唐三彩仕女图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处于中国社会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文人绘画以抛弃形似色彩,讲求笔墨情趣,对中国近代绘画影响深远。

《柳下仕女图》

染色技巧

从《诗经》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唐朝人的「红裙妒杀石榴花」,再到《红楼梦》里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丫鬟小姐们的服装描述,都足以证明古代人基本不缺好颜色的衣服穿。

比如下面这这张图,用的就是古法染色中堪称最主流的方式:草木染。

我们目前一般认为,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衣服染色的来源主要是矿石。但因为大部分矿石都还处于「颜料」而非「染料」的状态,着色度不够牢固,色系的丰富程度有限,色彩的纯粹度也难以保证,所以,我们聪明的祖先很快把目光转移到另一类容易取得、容易提取有色有机物的东西上。

那就是植物。即我们今日所说的「草木染」。

1.天然矿物

「颜料」与「染料」的区别,在于其溶解、着色方式的不同。颜料一般不与溶剂(如水、油、酒精等)相溶,只是以物理方式均匀分散其中;而染料,则是可直接溶解于溶剂中,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了你应该看出来染衣服的时候,谁比较好用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染料多为有色的有机物,而有色的无机物(如矿石),以及部分不溶、难溶于水的有色有机物,就只能算是颜料了。

可用于染色的矿物并不少;但因为上述原因,矿物颜料想要达到较好的染色效果,对于矿物的质量和染色技巧都会有较高要求。

在《考工记·钟氏》中曾经记述用丹涂染羽毛,丹就是朱砂。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以及刺绣印痕上,都有用丹涂染的痕迹。由于朱砂颜色红赤纯正,经久不褪,一直到西汉,仍旧用它作为涂染贵重衣料的颜料。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绵袍上的朱红色,经X射线衍射分析,它的谱图就和六方晶体的红色硫化汞相同。朱砂或赭石颜料施染以前,都要经过研磨,并且加胶液调制成浆状,才可以用工具涂到织物表面。从上面说的出土纺织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颜料研磨已经相当精细,涂染技术十分精良。除染红色的朱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矿物颜料有染白的绢云母,染黄的石黄,染绿的石绿等。

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

2.草木染(植物染料)

提及古代的草木染,有几处文字资料常会连带着一同出现。

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就是有专门的公务员来负责收集植物染料了)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经·采绿》

(绿即荩草,蓝即蓝草。两者皆为染料。)

千亩卮茜,……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史记》

(卮即栀子,茜即茜草。同为先秦两汉时代的重要染料。这话的节奏就是要想富,种染料。)

值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植物染料早在夏商周时代,即已形成规模,普遍使用;至先秦两汉,开发的种类名目就更加多了。至于后来如何在魏晋大力发展,在唐宋登峰造极,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红色系茜草

直至如今,「茜」仍可做「红色」解。《红楼梦》里贾宝玉做《芙蓉女儿诔》,还和黛玉一起斟酌过一个句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我多个嘴,当时黛玉住的潇湘馆,用的就是红色的窗纱,并且曹雪芹特特提到是贾母亲赐的上等材料「软烟罗」,红色又名「霞影纱」的。是不是茜草染的倒没说过,但黛玉听了这句,陡然变色,也是情理之中。

茜草之红。不过这个就不能和茜纱窗比了,那个的质地应当十分轻软朦胧。

软烟罗

不过,中国所用的东洋茜草,染得的红色相对偏黄,有土气。所以用到另一种菊科植物,红花。

红花染出的红更为纯正浓艳,古人甚至直接称为「真红」。于是在后来的岁月里,被更为广泛地采用,甚至作为女性胭脂的原料。值得一提的是,它作为食物染料,染出来的却是黄色。

(蔓玫注:这个跟药店里那个「藏红花」不是一个东西的啊,大家明鉴。那个植物实为鸢尾科的番红花,只是入药部分称「藏红花」而已。有趣的是,番红花亦可作为染料,得到的是鲜亮橙色。在古代欧洲多有使用。)

唐朝时风靡一时,连武则天都穿的石榴裙,据说就是以红花、茜草、苏木等,渲染而来的鲜丽大红色。

黄色系,栀子。

染色的是栀子果,这个我之前在个人专栏里有提到过。如今亦仍有「栀黄」之说,即为栀子果所染的浓郁橙黄色调。

此外,又有槐黄、地黄、黄檗、姜黄、柘黄等。据说柘黄所得的色调为几位隋唐时期的皇帝所喜,于是后来黄袍成为皇帝御用,便有这方面的原因。

绿色的来源,国内多用鼠李科植物,冻绿;此外,据说也有以黄色+蓝色原料,得到绿色的。

蓝色系,木蓝、蓼蓝、菘蓝(就是板蓝根啦)等等,能提取靛青的,都用的很多。蓝印花布大多来源于此。大概是如今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了。

紫色可用紫草,亦可由红蓝配色而得。日本人喜欢这一套,紫草用的很多。《源氏物语》里,紫姬小时候就被比作紫草:色调高贵,形容可爱,处境卑微。

不过,紫草虽然是广泛分布的植物,但在染色过程中需要经过非常繁复、持久的工艺处理,才能得到华丽、纯正、深浓的紫色。我想或许正是因此,「紫」才会一度成为贵族与皇室的御用颜色:比起植物资源的少见,浓缩了大量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才是更让人感觉到「贵重」的吧。

当然这两者也并不相斥。譬如在西方,紫色就是因为其来源——紫贝的珍稀罕有,也成为地位崇高之人的偏爱。

这几种算是比较周正、纯粹、常见的颜色。此外白色可漂白,黑色可用橡实、柿叶、栗壳、莲子壳、乌桕叶等多种。古人有「五色」之说,青赤黄白黑;有了这些,互相调配调配,大部分颜色都不是问题了。

日本博客上收集的一些可染色用的植物原料。包括石榴皮、栀子果等。

台湾书籍中的(部分)草木染色卡比对

结语

好了差不多就是这样。

所以,如果你还以为古法染色仅仅只能是这样的最炫民族风,或者这样的素面朝天清汤寡淡。实际上,从视觉的美丽程度与多样性而言,它们绝不逊色今天的工业染色。

古法染色当然没有现代的方便快捷,对于操作者的技巧也会有较高的要求。但有什么好处呢?无非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情怀」吧。

想象一下,你穿在身上的每一件衣服,素雅的鲜艳的,关于它的颜色都能说出些来头:是来自哪一种美丽的植物,哪一种珍稀的矿石;野外邂逅的不起眼的小草,手边吃剩的果皮,最后都能成就衣香鬓影、姹紫嫣红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而亲密至此,怎么看都是很美好的事情。而染制过程中,一遍遍的浸润、锤炼、等待,甚至还有许多不成文的、灵光乍现的构思,在那样生来节奏就很缓慢的日子里,或许也是很有意思的吧。

当然,如今的世界已经很不一样,草木染会逐渐式微,也是强求不得的。不过只要有人还记得,那也就很好了。

排版:李晓亮

留言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yf/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