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
包粽子一直是我们端午的传统,各民族包粽子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有箬叶,有芭蕉叶,有芦苇等等……让我们见识到大自然不同植物的妙用。今天,小编将带领大家了解走进融水苗族,了解当地的民族植物文化!广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和龙胜4个自治县,人口约有47.55万(年),他们自称为“木”“蒙”“达吉”。[1]自宋代以来,苗族先民就陆续从今天的湖南、贵州等地迁入广西,直至清代晚期,最终形成了今天广西苗族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2]融水苗族自治县处于云贵高原东南缘,恰好处在我国阶梯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地带,地貌多以山地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3]这样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形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塑造了在地族群处于既要服从自然,又要改造自然的文化创造过程当中。广西民族博物馆“1+10”工程的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便处在这片层峦叠嶂的山区中部,植被以常绿阔叶林、针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湿润,植物物种丰富。据调查统计,该地区的高等植物有种,隶属于科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2科82属种,裸子植物有7科14属22种,被子植物有科属种。[4]丰富的植物资源养育了世代生活于此的苗族人民,同时苗族人民也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认知植物、利用植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别具风味的食物、别出心裁的装饰、除病保健的药材等地方性文化,形成了苗族独特文化的外在标识之一。[5]一、建筑用材及文化创造

吊脚楼。当地的苗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为了适应特殊的地势,他们创造了干栏式民居建筑,俗称“吊脚楼”。吊脚楼的建筑用材极为考究,一般使用材质坚实、纹理通直、耐腐蚀的杉木作为房屋的支架。全屋为杉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全靠榫卯衔接,房子通高约10米,进深10米,宽6~14米不等。从结构和功能上看,吊脚楼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底层较矮,以人能出入不须弯腰为宜,主要用来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等;二层为居住层,房间方位以靠近火塘为尊;第三层为阁楼层,主要用来存放粮食、放置不常用的物品和家什等。苗家的吊脚楼很好地解决了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即便在坎坷不平的陡坡也能自如地建房,且人们因地制宜的创造出独特的房屋结构,规避西南山地潮湿的居住劣势,达到房屋干燥通风、避免瘴气、防范虫蛇等目的。

杉木搭建的吊脚楼

芦笙柱。苗族的坡会、芦笙踩堂、打同年等集体公共活动在芦笙坪上举行,而芦笙柱是芦笙坪最显著的标志。苗族的芦笙柱臻选当地优质的杉木制作而成,通高十米有余,柱子至上而下雕刻有野鸡、水牛角和龙的立体图案。在苗族人民眼里,这些雕刻装饰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传说远古时,苗族先民去天上吹芦笙,返回民间途中不慎摔了一跤,弄丢了芦笙,最后是白野鸡帮忙寻找到芦笙。为纪念白野鸡,苗族在竖芦笙柱的时候就在芦笙柱的顶部雕刻其形象,同时小芦笙上也要插上一支白色的羽毛,以示感恩。再后来,芦笙柱被水冲走,是水里的龙王帮忙把芦笙柱推到岸边,让人们得以发现。由于芦笙柱又大又重,苗族人就找来力气大的水牛帮忙搬运回家,为了感激它们,在芦笙柱上雕刻一对水牛角和一条绕柱盘旋的龙王。虚构的传说故事虽然失去了其科学性,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苗族人民视芦笙柱为无价珍宝的地方性观念,它承载着族群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食用植物油茶。清明时节,苗族上山采摘野生茶树的嫩叶(芽),嫩叶(芽)炒干后即可存储,当地人用这种茶叶煮水,加入油炸的米花、花生,葱、姜、芫荽以及猪肉等,制作油茶,油茶不仅是苗族人民待客的重要饮品,也是他们山地劳作、抵抗瘴气的功能性食品。糯米饭。黑饭节,又称“牛王节”“牛魂节”。四月初八前夕,苗家人上山摘一担百合花杜鹃大叶(苗语称“都耶义”)回家,有的也用枫香树叶,然后将叶子捣碎,加水煮沸,待水变成深黑色后滤去叶渣,最后再浸泡糯米一夜。处理叶渣也有一定的讲究,当地人认为四月初八的雨水与叶渣有联系,所以叶渣只能扔到房屋位置的下方,不能扔到比房屋高的地方,否则会引来洪水。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苗族主要是通过吃黄糯米饭等形式来驱邪,祈求平安。人们采摘一种叫密蒙花(苗语称“都西协”)的花朵,将其蒸熟晒干备用。端午节前夕,取晒干的花朵煮水,待水变为浅黄色后,滤去花渣,再浸泡糯米一晚;端午节当天蒸熟,即得黄糯米饭,当地人认为五月初五这天吃黄色糯米饭身体才会健康。密蒙花是马钱科的一种药用植物,用密蒙花染制的黄糯米饭,性凉、芳香,具有清热泻火、养肝明目的功效。苗族认为,通过食用染色的糯米饭,能够消灾弥祸、健康平安。三、药用植物

深居山里的苗族人,一旦有所病痛,如感冒发热、风寒、跌打损伤、虫蛇咬伤、头痛等病症,通常是本民族的医生——苗医负责诊治。苗医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医学培训,其传统医疗知识多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代际沿袭。对苗医来说,何病用何药,药生长在哪里,都胸有成竹。实际诊治时,少则一味药,多则三、五味,即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药材多是现采现用。

简要介绍几种草药:

马鞭草科的大青,又叫路边青,苗语叫“乌酱波”,叶子可以做菜,全株可煮水服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症等;

杜鹃花科的滇白珠,苗语叫“孔空”,整株煮水服用,用于治疗食欲不振;

水龙骨科的石韦全株,用于治水肿、肾炎、肾结石,孢子叶药用效果较好;

石松科的藤石松,可治手脚麻木,煮水喝或泡脚;

芸香科的飞龙掌血,主治风湿,与桔梗科的桂党参共用治胃痛;

桂党参,当地名为白首乌,单独或配合其他药材用,对头昏眼花、痛风、身体衰弱有极好的疗效;

小檗科的豪猪刺,当地叫“三颗针”,煮水服用,可治疗腹泻;

苦苣苔科的蚂蟥七,外敷,治烫伤。

四、服饰专用植物服饰专用植物包括制作布料和染料的植物,以及其他由植物制成的装饰品。制作布料需要纤维含量高的植物,用得最多的就是荨麻科的苎麻和锦葵科的棉花,它们是制作传统苗衣、苗锦的主要材料,过去苗族都是自种棉麻,自收、自纺、自织而成。棉花

薯蓣科的薯莨,蓼科的蓼蓝则是染料的制作原料。蓼蓝所制的染料俗称蓝靛,染蓝黑色,其做法是先将蓝草的叶子放入盛有清水的木桶中浸泡,2~3天后待叶子充分腐烂,水呈深蓝色后,滤去叶渣。随后将生石灰加入水中,并不停地搅拌,直到出现大量绿色泡沫为止。数日后,待蓝靛水与石灰充分化合沉淀时,清除上层清水,即得染料蓝靛泥。薯莨的块茎捣碎后,可得一种红色的汁液,主要用来染紫红色,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固定剂,与其它染料一起使用,防止布料褪色。

苗族服饰的装饰品也是琳琅满目,其中直接用到植物的是禾本科的薏苡和松科的马尾松,薏米壳、未成熟的松果可作为百鸟衣的装饰品。除此之外,玉米的种子有时也用于服饰的装饰。

百鸟衣上的吊饰五、日常用具用料

苗族的家具和劳动工具,如床、桌子、椅子、凳子、犁、耙、锄、扁担等,其用材多取自当地的各种乔木,并且这些乔木的枝叶还可作为日常烧火做饭、冬季取暖的柴薪。厨房用具,也有利用植物的,如石松科藤石松的藤、里白科中华里白的叶柄芯,韧性较好,可用来编织饭盒;葫芦科匏瓜的壳,形状合适、坚硬,利于制作米瓢。劳动中,苗族还用棕榈科棕榈树的叶鞘制作蓑衣,作为雨具;除此之外,还有禾本科的箬竹,其叶子透水性很低,用它做斗笠、雨篷的衬垫,防水效果很好。荨麻科的苎麻,由于纤维拉力大,耐腐性强,韧皮部多被用来做绳索。竹子,属于草本植物中的特殊一类,当地的竹子有白竹、金竹、都郎(苗语)、都坡(苗语)、都丹(苗语)、罗汉竹、黑竹、火烧竹、都扫(苗族)、毛竹(楠竹)等,其用途较广泛,尤其是毛竹,苗族用它来制作禾炕、锅盖、簸箕、谷篓、刀篓、箩筐、鸡笼、饭碗、酒壶、竹席、竹笕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地筒、芦笙、果哈、笛子等乐器。

结语

每一个民族都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既要适应自然、服从自然,还要改造自然,这种适应、服从和改造的方式就是文化创造和形成的过程。自然环境中能够被当地居民纳入生产生活系统并加以利用的构成要素,就是自然资源。当地居民利用自然资源带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既决定于当地人在历史上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还与当地人向其他民族学习并借鉴知识、经验和技能有关。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但是,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的,人的能动性,既表现为能够利用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历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自然提供的众多可能性中做出明确的选择,又表现为能够向其他民族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从而不断扩大和提高利用有限资源的范围和程度。因此,族群文化调试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处模式,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积累,最终以璀璨多彩的形式被赋予更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少数民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60.

[2]龚世扬,蒙秋月.元宝山西麓的苗族三村[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

[3]《融水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融水苗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1.

[4]孟繁华.元宝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硕士学位论文,:36.

[5]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

作者简介

蒙秋月,女,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员,法学硕士,兰州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国民族互动、生态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两部(合著,第二作者)、发表多篇论文。

扫一扫,发现更多精彩

文稿来源/蒙秋月

资料来源/详见参考文献

编辑/苏以文

校对/张光森

责任编辑/梁燕理、麦西

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tx/7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