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看又能制衣,难怪古人都想种植来和
古代没有化学合成的染料,为了印染布帛,大部分染料都要从植物中提取。 而古代社会中,衣服的颜色是人们身份的重要象征,那么也有相应的负责给衣物染色的岗位,《周礼》中称其为“染人”:“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 每年春秋,染人把民间种植的染料植物收集起来,将其制作成染料。 秦代设染色司,唐宋设染院,明清设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下古代人民用来染色布料的植物是什么吧! 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 蓼蓝是蓼科一年生草本,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 来源:邱祖川-中国植物图像库 这是我们祖先最早发现的一种染料植物。 记载夏朝农事的《夏小正》中有:“五月启灌蓝蓼。”一般在夏季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从叶子中即可提取出靛蓝,用靛蓝染出的颜色,则被古人称为“青色”。 战国荀子《劝学》中写:“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正是表明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又比蓼蓝更青、更好看。 来源:由利修二-中国植物图像库 蓼蓝在水边可种植,北宋博物学家苏颂就有记载:蓝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种……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蓝,即医方所用者也。 来源:周建军-中国植物图像库 《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靛蓝的提取: 先将采集好的蓼蓝茎叶放到水坑里,用重石头压住,将植株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然后将浸液过滤,按1.5%比例加石灰水并用木棍急速搅动,沉淀后将水澄清,剩下像稠粥一样的蓝块块,就是靛蓝。 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其发酵,把靛蓝还原成靛白。靛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成为蓝色。 来源:朱鑫鑫-中国植物图像库 菘蓝 菘蓝即欧洲菘蓝(Isatistinctoria),又称板蓝根、大青叶,是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叶子可用于提取蓝色染料。根用于中药,也就是板蓝根。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记载: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菘蓝,插根活。 来源:惠肇祥-中国植物图像库 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 马蓝是爵床科多年生草本。《天工开物》记载的五种蓝色染料——菘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中,由于马蓝种植范围极广,我国古代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马蓝。 东汉时期,马蓝成为很多人家种植的经济作物。 中原地区的陈留(今河南开封)还有专门的产蓝区。 来源:网络 茜草(Rubiacordifolia) 是茜草科草质攀援藤本。 茜草的根状茎和节上的须根都为红色。 来源:周繇-中国植物图像库 古代红色的染料来自茜草,古时又称“蒨草”或“藘”。《诗经》中“东门之墠,如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讲述了门前土坡种植茜草的场景。 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会把茜草的根采下来,炮制之后得到大红色的染料。由于茜红色特别难得,又适合用在富贵人家才能穿的丝绸上,因此人们把这种颜色成为“绛色”。 来源:薛凯-中国植物图像库 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 在古代,地位最高的当属黄色染料。而黄色染料出现的时间也很早。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大量丝织品染成了黄色,经科学家鉴定,这些染色剂是从栀子中提取出来的,这是我国运用最广的黄色染料。 唐代狩猎纹印花图(局部): 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植物染料印染 从成熟果实亦可提取栀子黄色素,在民间作染料应用,在化妆等工业中用作天然着色剂原料,又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食品色素,没有人工合成色素的副作用,着色力强,颜色鲜艳,具有耐光、耐热、耐酸碱性、无异味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的着色上。 栀子果实 来源:朱鑫鑫-中国植物图像库 栀子花 来源:吴棣飞-中国植物图像库 此外,槐花、黄岑根和姜黄都可以用于提取黄色。 槐花 来源:王文元-中国植物图像库 黄岑 来源:网络 姜黄 来源:刘冰-中国植物图像库 随着植物染料工艺技术提升,唐代织物已经发展到24种颜色,清代的草木染料工艺已登峰造极。不久,化学印染工艺传入中国,这些古老的技艺很多都消失了。 参考: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安迪斯晨风.百花文艺出版社 Iplants 更多关于兴隆热带花园的分享 将在近期上线, 敬请期待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tx/7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微视频蓝印花布,一直保持着明清以来的印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