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药物化学难点一网打尽
蒽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1Feigl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与醛类、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2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无色亚甲蓝乙醇溶液(1mg/ml)专用于检识苯醌及萘醌。样品在白色背景下呈现出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区别。 3Borntrager’s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羟基醌类颜色改变并加深,多呈橙、红、紫红及蓝色,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至紫红色,称之为Borntrager’s反应。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需氧化形成羟基蒽醌后才能呈色,其机理是形成了共轭体系。 4Kesting-Craven反应: 当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的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在碱性条件下与含活性次甲基试剂,如乙酰乙酸酯、丙二酸酯反应,呈蓝绿色或蓝紫色。蒽醌类化合物因不含有未取代的醌环,故不发生该反应,可用于与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区别。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 蒽醌类化合物如具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则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1与Pb2+形成的络合物在一定pH条件下能沉淀析出,与Mg2+形成的络合物具有一定的颜色,可用于鉴别。 2如果母核上只有1个α-OH或1个β-OH,或2个-0H不在同环上,则显橙黄至橙色; 3如已有1个α-OH,并另有l个-0H在邻位则显蓝至蓝紫色,若在间位则显橙红至红色,在对位则显紫红至紫色。(琳琅见红对子) 黄酮类化合物分离 1柱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或载体有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及纤维素粉等。 1)硅胶柱色谱: 应用范围最广,按照黄酮类化合物极性的大小先后洗脱,达到分离的目的。主要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或乙醚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 2)聚酰胺柱色谱:对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来说,聚酰胺是较为理想的吸附剂。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与位置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聚酰胺柱色谱可用于分离各种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苷及苷元、查耳酮与二氢黄酮等。黄酮类化合物从聚酰胺柱上洗脱时有下述规律: ①苷元相同,洗脱先后顺序一般是: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三双单杆) ②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即相应减慢。 ③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先后流出顺序一般是: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一二黄黄醇) ④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易被吸附,故二氢黄酮比查耳酮易于洗脱。 3)葡聚糖凝胶(Sephadexgel)柱色谱: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程度取决于游离酚羟基的数目,数目越多,越难洗脱。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在洗脱时,黄酮苷类大体上是按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流出柱体。 2pH梯度萃取法:1)pH梯度萃取法适合于酸性强弱不同的黄酮苷元的分离。2)根据黄酮类苷元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其酸性强弱也不同的性质,可以将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后,依次用5%NaHC03、5%Na2C03、0.2%NaOH及4%NaOH溶液萃取,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3根据分子中某些特定官能团进行分离:在黄酮类成分的混合物中,具有邻二酚羟基的成分与无此结构的成分,性质不同,可以进行分离。 1)铅盐沉淀法: ①有邻二酚羟基的成分可被乙酸铅沉淀,不具有邻二酚羟基的成分可被碱式乙酸铅沉淀,据此可将两类成分分离。 ②与黄酮类成分混存的其他杂质的分子中如有羧基(如树胶、黏液、果胶、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等)或邻二酚羟基(如鞣质)时,也可被乙酸铅沉淀达到去杂质的目的。 2)硼酸络合法: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可与硼酸络合,生成物易溶于水,借此也可与不具上述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相互分离。 双蒽核类 1)二蒽酮类衍生物: ①二蒽酮类是二分子,蒽酮脱去一分子氢后相互结合而成,其上下两环的结构相同且对称,又可分为中位连接(C10-C10)和α位连接(C1-C1或C4-C4)等形式。二蒽酮多以苷的形式存在,如中药大黄、番泻叶中致泻的主要成分番泻苷A、B、C、D等皆为二蒽酮类衍生物。 ②二蒽酮类化合物C10-C10键易于断裂,生成蒽酮类化合物。大黄中致泻的主要成分番泻苷A。 2)二蒽醌类: 蒽醌类脱氢缩合或二蒽酮类氧化形成。天然二蒽醌类中两个蒽醌环都是相同且对称的,由于空间位阻的相互排斥,使两个蒽醌环呈反向排列,如山扁豆双醌。 3)去氢二蒽酮类:中位二蒽酮脱去一分子氢被进一步氧化,两环之间以双键相连。颜色呈紫红色。 4)日照蒽酮类:去氢二蒽酮进一步氧化,α与α’位相连组成一六元环。 5)中位苯骈二蒽酮类: 在天然蒽衍生物中具有最高氧化程度,也是天然产物中高度稠合的多元环系统之一。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提取:一般选用甲醇、乙醇作为提取溶剂。 2分离: 1)蒽醌苷类和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 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衍生物的溶解性不一样,前者易溶于水,而后者则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等,因而常用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萃取或回流提取蒽醌粗提物,可将两者分开。 2)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一般采用溶剂分步结晶法、pH梯度萃取法和色谱法。pH梯度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手段。柱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磷酸氢钙、聚酰胺,一般不用氧化铝,以免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吸附。 3)蒽醌苷类的分离:蒽醌苷类水溶性较强,需要结合吸附及分配柱色谱进行分离,常用载体有聚酰胺、硅胶及葡聚糖凝胶。 吲哚类生物碱 来源于色氨酸,主要分为四类。 1)简单吲哚类:如板蓝根、大青叶中的大青素B,蓼蓝中的靛青苷等。(简引大青蜓) 2)色胺吲哚类:含有色胺部分,结构较简单。如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色引吴茱萸) 3)单萜吲哚类:结构较复杂,如萝芙木中的利血平、番木鳖中的士的宁等。(单引历史) 4)双吲哚类:由两分子单吲哚类生物碱聚合而成的衍生物,如长春花中具有抗癌作用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双引长春) 马钱子 1《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士的宁、马钱子碱。 2结构分类:吲哚类生物碱均有两个氮原子,,其中吲哚环上的氮原子呈内酰胺结构,几乎无碱性,另一个氮原子为叔胺,相当于一元碱,呈中等强度碱性。 4)性状:①士的宁为单斜柱状结晶,味极苦,毒性极强。②马钱子碱为针状结晶,味极苦,有强毒性。 2马钱子生物碱的鉴别方法: 1)与硝酸作用:①士的宁显淡黄色,遇氨气转变为紫红色。②马钱子碱显深红色,再加氯化亚锡溶液,则由红色转变为紫色。 2)与浓硫酸/重铬酸钾作用:①士的宁显蓝紫色,渐变为紫堇色、紫红色,最后为橙黄色。②马钱子碱无颜色反应。 3马钱子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成人用量5~10mg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此外,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大孔吸附树脂 1吸附原理:①选择性吸附(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②分子筛性能(由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 2影响吸附的因素:①大孔树脂本身的性质(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极性、能否形成氢键等)②洗脱溶剂的性质(极性、酸碱性)③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极性、能否形成氢键) 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 4洗脱液的选择:①用适量水洗,洗下单糖、鞣质、低聚糖、多糖等极性物质;②7O%乙醇洗,洗脱液中主要为皂苷,但也含有酚性物质、糖类及少量黄酮,实验证明30%乙醇不会洗下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③3%~5%碱溶液洗,可洗下黄酮、有机酸、酚性物质和氨基酸;④10%酸溶液洗,可洗下生物碱、氨基酸;⑤丙酮洗,可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 离子交换色谱 1离子交换法原理: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性质: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①母核部分:由苯乙烯通过二乙烯苯(DVB)交联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构。网孔大小用交联度表示,交联度越大,则网孔越小,质地越紧密,在水中越不易膨胀;交联度越小,则网孔越大,质地疏松,在水中易于膨胀。②离子交换基团:阳离子交换树脂有强酸性和弱酸性两种;阴离子交换树脂有强碱性和弱碱性两种。(阳酸阴碱) 3离子交换法的应用:①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天然药物水提取物中的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的分离。②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依据酸性或碱性的强弱不同分离(碱性强弱:ⅢⅡⅠ;弱酸性树脂吸附强弱:ⅢⅡⅠ)。 强心苷中苷元部分的结构与分类 1.苷元部分:根据C-17位上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可将强心苷元分为两类。 (1)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类):甾体母核的C-17位上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a,β-γ-内酯),其基本母核称为强心甾,由23个碳原子组成。 (2)乙型强心苷元(α,β-甾烯或蟾蜍甾烯类):甾体母核的C-17位上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αβ,γδ-双烯-δ-内酯),其基本母核称为海葱甾或蟾蜍甾,由24个碳原子组成。 2.糖部分 (1)α-羟基糖:组成强心苷的α-羟基糖,除常见的D一葡萄糖外,还有L-鼠李糖、L-夫糖、D-鸡纳糖、D-弩箭子糖、D-6-去氧阿洛糖等6-去氧糖和L-黄花夹竹桃糖、D-洋地黄糖等6-去氧糖甲醚等。 (2)α-去氧糖:强心苷中较为普遍地具有α-去氧糖,如D-洋地黄毒糖等2,6-二去氧糖和L-夹竹桃糖、D-加拿大麻糖、D-迪吉糖、D-沙门糖等2,6-二去氧糖甲醚等。 3.苷元和糖的连接方式:强心苷除可按苷元C-17位上的不饱和内酯环不同而进行分类外,还可按糖的种类以及和苷元的连接方式不同分为以下3种类型: Ⅰ型强心苷: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糖)。 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 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 强心苷的显色反应 1.甾体母核的显色反应。 (1)醋酸-浓硫酸反应。 (2)Salkowski反应。 (3)Tschugaev反应。 (4)三氯化锑反应。 (5)三氯乙酸-氯胺T反应。 2,C-17位不饱和内酯环的颜色反应:甲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由于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上双键由20(22)转移到20(21)而产生C-22活性亚甲基,能与下列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乙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不能产生活性亚甲基,无此类反应。所以利用此反应,可区别甲、乙型强心苷。 (1)与亚硝酰铁氰化钠试剂反应(Legal反应)。 (2)与间二硝基苯试剂反应(Raymond反应)。 (3)与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反应(Kedde反应):取样品的甲醇或乙醇溶液于试管中,加入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A液:2%3,5-二硝基苯甲酸甲醇或乙醇溶液;B液:2mo1/L氢氧化钾溶液,用前等量混合)3~4滴,溶液呈红色或紫红色。 (4)与碱性苦味酸试剂反应(Baljet反应)。 3.α-去氧糖的颜色反应 (1)Keller-Kiliani(K-K)反应。 (2)呫吨氢醇(Xanthydrol)反应。 (3)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 (4)过碘酸-对硝基苯胺反应。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tx/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毒药,花草类资料
- 下一篇文章: 中药师中药鉴定学完美表格总结0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