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

今天轮到了八字成语。

1.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后汉书·桓谭冯衍传》:"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江海带地,不足以比。"

2.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到丛林中去了。原比喻方法不当,适得其反,现用于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也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孟子曰:"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3.一叶蔽木,不见泰山

蔽:遮。也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可为正义事业而死,也不愿屈辱地活下去。

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言辞。文:有文采、有条理。行:流传,流行。说出的话如果没有文采条理,就不能流传很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9.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1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借鉴。汲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人生的借鉴。

《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1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3.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击败赵国之后,收服了赵大将广武君李左车,想向他讨教伐齐的良策,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

14.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完,形容非常丰富。

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16.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既:已经。驷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骏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