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喝到冷饮吃到冰棒第
八斗小课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如何提取出来的? 2.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现代人可以用空调降温,那么古人采取什么办法纳凉呢? 3.古代也有手榴弹,它和现代的手榴弹一样吗? 4.炎热的夏天,古人如何喝到冷饮、吃到冰棒?他们有冰箱吗? 5.馊饭居然变为美酒,酒到底是怎么酿出来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如何提取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都听过一句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富于哲理的名言,也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印染生产的情况。 说起染料,那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已经懂得利用染料进行染色了。在古代,颜色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的阶层使用着不同的颜色。而青色是底层百姓使用的颜色,需求量自然是最大的。那么,“青”是如何从“蓝”里提取出来的呢? 这里面的“蓝”指的是可以提取靛(diàn)蓝的蓝草。能制靛蓝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sōng)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liǎo)蓝、马蓝、木蓝、苋(xiàn)蓝等等“蓝类”植物。记录夏朝社会生产生活的著作《夏小正》中就记载道:“五月,启灌蓼蓝”,意思是到了农历五月份,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可见我国栽种蓝草植物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了。 东汉时期,马蓝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业性的产蓝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还对蓝草的种植方法进行了总结,比如,菘蓝插根就能活,而蓼蓝、马蓝和吴蓝则需要精心播种。 提取靛蓝的过程,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中有着详细的记载。人们首先把蓝草倒竖在坑中,倒入水,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泡一定时间后,将水过滤,加入石灰水,用木棍快速搅动。等到水的物质沉淀下来后,再倒掉清水,留在底部的泥状物就是靛蓝了。 我国古代这种运用靛蓝染色的技术,在化学原理上,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技术是非常接近的。靛蓝并不能直接被丝织物吸收。染色时,人们在靛蓝中加入酒糟,使之发酵,经过化学反应,靛蓝就还原成了可以被丝织物充分吸收的靛白。用靛白染的白布,经过空气氧化后,就呈现出了耀眼的蓝色。因为靛蓝的颜色比蓝草更深更厚重,因此被人们称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同学们,这下你们明白了吗?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现代人可以用空调降温,那么古人采取什么办法纳凉呢? 夏天到了,烈日炎炎、酷热难耐,这时我们往往会用空调来降温,可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别担心,其实啊,古人借助很多出色的发明创造,照样可以轻松地度过夏天。 如果不愿意走出去避暑,人们在屋子里照样可以享受丝丝凉意,只要将普通的扇子加以改良和组装,就成了特别的降温设施,类似于现在的电扇。汉代的能工巧匠研制了“叶轮拨风”大型风扇,可以产生强劲的风力。记录汉朝故事的《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出了一台大风扇。这风扇有多大呢?它直径过丈,只需一个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片便飞快旋转,产生持续的凉风。 到了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了“凉屋”。“凉屋”一般在靠水的地方建造,采用水车运转的方式推动一只大扇轮,将凉气送入屋中。有的屋子里还出现了“人工瀑布”、“水帘洞”:先在屋子的中间造一个水池,然后用水车把池中的水运到屋顶,再冲入水池中,这样循环往复,流水带走了屋中的热量,气温就降下来了。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水亭,人们在池塘里建造起亭子,利用机械将池塘里的水运送到亭子顶上,并用水罐贮存起来。天热的时候,让这些水从亭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这种雨帘不仅可以降温,景色那也是绝佳的。 宋代时期,京城开封出现了皇帝专用的“凉殿”。炎热的夏天,皇帝办公的殿内摆放了几十个架子,上面放着装满冰块的金盆,透着丝丝凉意。这些冰块是前一年就已经开凿、储存好的,专供皇家使用。还有一种凉殿,是唐代凉屋的升级版,屋中的水池大到十亩,不但有水车把凉水运送至屋顶,再冲入屋内池中,而且水池中还种着各色的莲花,屋子里也摆放了数百盆香花,风轮一吹,花香满殿。据说曾经有一位官员在此地被皇上召见,竟然冷得这位官员三伏天打冷战,于是皇帝赐给他一件织物披在身上,足可见凉殿的效果有多么出奇。 皇家有“凉殿”可以使用,在私人别墅中也有避暑纳凉的设施。比如明朝文人高濂曾经提到一处“霍都别墅”,便是在一间屋子里开挖七口井,井口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到了夏天,七口井同时冒出凉气,人们坐在井上避暑纳凉,那怕是根本不知道“热”字是怎么写呀。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刚才总结的这些古代“空调房”可比今天的空调要环保多了,不过,遗憾的是,这些设施只有帝王或富贵之家才能享受得到,与普通老百姓无缘。 古代也有手榴弹,它和现代的手榴弹一样吗? 手榴弹是一种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弹药。它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在现代战争中十分常见,相信同学们在电视中或者电影里都见过威力巨大的手榴弹。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古代也有手榴弹,而且威力也不小哦。哈哈,那么古代的手榴弹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现代的手榴弹一样吗?听完了今天的十万个为什么,相信你就明白了。 在火药发明之后,许多火器也随之出现,并被人们广泛用于生产和军事之中。南宋时期,猎人们已经学会把火药装在陶罐里,点燃导火索扔出去炸伤或惊吓猎物。后来,北方的金国在陶火罐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炸弹——“震天雷”。震天雷的外表看上去像一个圆滚滚的皮球,它的全身用生铁铸造,里面装有火药,金属球表面开着用来安放引火线的小孔。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里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炸、碎裂以达到伤人的目的。在当时,这可以说是一种威力较大的火器。震天雷一共有4种样式:罐子式、葫芦式、圆体式和合碗式。使用时,或从上往下投掷,或由抛石机抛出。年,蒙古军围攻金国国都汴京。守城的金国军队就曾使用过震天雷来拒敌,爆炸声惊天动地,给蒙古军带来了很大的杀伤。 手榴弹不仅出现在中原地区,也出现在西南边境一带。云南哀牢山是个出产天然火硝、硫磺的宝地,当地的彝(yí)族人民按一定的比例往葫芦里放置火硝、硫磺、木炭,发明了一种叫葫芦飞雷的手榴弹。根据导火索的长短,葫芦还分为短颈和长颈两种。短颈的葫芦飞雷需要借助网兜,先把葫芦飞雷放在网兜内,然后点燃导火索,朝目标扔出。而长颈的葫芦飞雷则可以直接手投,和现在的手榴弹十分相似。 同学们,古代手榴弹的威力虽然远远比不上现在的手榴弹,但是在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上,却是非常相近的,因此也可以说古代的手榴弹为现代手榴弹的创造和改进提供了原型和基础。 炎热的夏天,古人如何喝到冷饮、吃到冰棒?他们有冰箱吗? 年,考古人员在发掘战国时期的陕西千阳县尚家岭遗址时,发现了很多造型奇特的“井”,它们由夯(hāng)土和陶制成,若干个井圈叠压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个封闭的井筒。 奇怪,这些造型奇特的井是干什么用的呢? 经考古学家研究确定,这些“井”其实就是古代古老的冰箱,是用来储存食物和冰块的,被称为“凌阴”。事实上,古人使用冰箱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夏天想要喝冷饮、吃冰棒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时的“凌阴”类似于现代北方农村的地窖或者冰窖,在当时比较常见,而有些贵族群体使用的则是更为讲究的“冰鉴”。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这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鉴”在古代指青铜大盆。“冰鉴”,顾名思义就是盛冰的青铜大盆。冰鉴的外形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鼎型,四方合闭,像一个封闭的盒子。冰放在冰鉴里面,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有的冰鉴还会经过美化处理,在样式上做出各种造型,鉴盖和鉴身雕刻上各种花纹,看上去华丽美观,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唐代以后,采用化学原理制作的冰箱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起来。大约在唐代末年,古人在生产火药时,无意中发现硝石在水中溶解会吸收周围的热气甚至能使水结冰,一些能工巧匠就将这一发现运用到冰箱制冷之中。他们先将水放入一个小罐内,再取一个木制或者陶瓷容器,同样也在这个容器内放水,并将罐子放在容器内,然后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罐内的水就结成了冰,这样就可以放置需要保鲜的食物了。这种冰箱因为能够自身制冷并且持久制冷,已经可以称之为现代冰箱的雏形了。 到了明清时期,木胎冰箱逐渐流行。这种冰箱除了注重制冷、保冷效果外,还更加注意保洁、保鲜功用。木胎冰箱选用红木、花梨木等不容易腐烂变质的优质木料,口大底小,就像一只斗。冰箱的里面用铅叶或者锡叶镶贴,使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在最底部设有一个小孔,用来泄除废水,以保持冰箱内部的清洁。在冰箱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提环,方便移动冰箱。冰箱的最上面有盖板,盖板上设有两个孔。有了这两个孔,人们打开冰箱会很方便。不仅如此,这两个孔同时也是冷气散发口,保证了持续均匀地输送冷气。使用时,只要把冰块放入,就可以有效地保持冰箱内的温度啦。怎么样同学们,这种木胎冰箱是不是设计的十分精巧呢? 在没有电冰箱的时代,古人依然能享受到冰镇的酒水和食物,满足口腹之欲,这让现代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高超过人的智慧。 馊饭居然变为美酒,酒到底是怎么酿出来的?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厚重的酒文化,自古就有“仪狄造酒”、“杜康作酒”的传说。实际上,酒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才总结出来的。那么,古代的酒到底从何而来呢? 你可能想不到,香醇的酒竟然会和馊饭联系在一起。在原始社会,人们千辛万苦收获到的粮食由于保管不善,生芽、发霉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舍不得扔掉,就把它们蒸煮了来吃。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坏掉”的粮食经过蒸煮之后,味道竟然变甜了,如果再放置一段时间,还会变得非常香。这就是最早从粮食中得到的酒。 那么馊饭为什么能变成香酒呢?原来古人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酒曲(qū)酿酒。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会产生霉菌,这些霉菌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最终完成化腐朽为神奇,变馊饭为香酒的过程。而在这发酵的过程中,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成为了最原始的酒曲,所以说啊,它们才是酿酒的大功臣。 我国仰韶文化的几处遗址中都出土过专用的陶制酒具,尽管数量还不是很多,但足以说明我国先民大约在四千年前就已经掌握酿酒的技术了。 在商代,人们将发霉的谷物与发芽的谷物区别开来,用作不同的酒曲。前者称为曲,后者称为蘖(niè)。曲、蘖不同,酿造出来的酒也不同。《礼记·月令》中提到了酿酒要注意的几个过程:“秫(shú)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造酒必须要选取质量好的高粱和稻子,选好时日制作曲蘖,浸泡和蒸煮的过程都要保证清洁,用水一般要选清甜的甘泉,使用上乘的器皿来蒸煮,火候要适中。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把造酒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都指了出来,说明那时的古人对酿酒程序已经很熟悉了。 最迟到西汉时期,古人改进了曲的制作方法。东汉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了“块曲”的制法,他们不再用谷物直接发酵,而是选用面粉等精细原料进行发酵制曲,往面粉等精细原料中加入适量的水后揉匀,放入块模中压紧使其成形发酵,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下培养可以酿酒的微生物。这是酿酒技术的一大突破。 北魏时期,酒曲的制作又得到发展,《齐民要术》中就总结了前人制作酒曲的九种方法。那时,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神曲”的酒曲,用这种曲酿酒,曲的用量只占酿酒原料的2.5%~3.3%,大大提高了酿酒功效。唐宋以后,曲的种类越来越多,制曲原料越来越丰富,大米、豇豆、酒糟甚至中药都可以来制曲,制作工艺也日趋复杂和先进,越来越多的享誉世界的美酒就这样被我们中国人酿造了出来。 *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八斗国学”APP,首页搜索中的故事名,音频应有尽有哦~ 中华之星国学素养测评,权威证书、专业报告等你来拿! 中华之星传统文化教学库,传统文化教师的展示平台! 我是八斗 快来咨询我吧!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书局出版) 梁同学 文字整理 辛老师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9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崩漏的A股不明原因的儿童急性肝炎
- 下一篇文章: 有温度的蓝底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