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解放前的鲁南乡村人家的被褥,人们的穿衣几乎都是白底蓝花的粗料花布,尤其逢集逢会人员集中时,更能显示出各种花布的色彩,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我的家乡周营镇也不例外,能穿上用上花布料,是当时的时尚,因此染坊店生意甚是红火。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行当渐行渐远,最终在城乡消失。

周营街最有名的是杨家染坊店,位于当时最繁华的南北街段的路西,老板名曰杨济山。当时杨家三代人起早贪黑经营小店,非常艰辛和忙碌,前来染布的人进进出出,车水马龙,生意十分兴隆,收入尚亦颇丰。

来到染坊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前高高的竹杆晾衣架,上面挂满了青、蓝等花布条幅,像一条条飘带,随风舞动,煞是好看。走近细看,每条布幅下角均系一小竹牌,叫“布牌子”,作为顾客取布之标记。竹牌长约4公分,宽二公分,烙刻有不同的圆圈符号;再劈成两半,店家和顾客各一,取布时合符,这样就避免了差错。店后院内有不少的染布大缸。建国前后,我和杨家长子杨茂桂是周营完小的同学,常去他家玩耍,曾亲眼目睹了染布的全部工艺流程。那时,周营及周边村庄百姓们所用的青、蓝和其它各色花布多是来自他家店。茂桂兄功课很好,课余时间也常常帮工,自小练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据周营尚健在的知情老者回忆,杨济山老板很能吃苦,他喜爱钻研。刚学染布时,师傅教完,他自己就苦练,练调料,练印染。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点火生炉子后,就用大缸泡布,一天得挑两三百斤水,把肩膀都压肿了。凭着这股干劲,他很快就掌握了印染技术,终于独掌一面,把染坊店经营的有条不紊,重要的是上乘的染布质量,逐步赢得了顾客们的信赖和好评。

印染是个精细活儿,“染”和“印”是两道不同的工序,要先染后印。以前染坊用的“土靛”大多是买来的,这“土靛”是从一种名为蓼蓝(当地称“蓝棵”)的植物中提取的。染布前,要把布(指土布)放进大缸里,用酸性的水浸泡,把浆泡去,然后,把泡好的布放进染锅里煮1个小时左右,捞出来再放进漂布的水缸里漂,得把染色的杂质漂净才行。捞出后放进二缸漂,再捞出来放进三缸里漂,最后捞出来晾晒。印花布之前,先用豆腐、石灰,加蓝色或者红色颜料根据需要的颜色调料,将白布铺在一个宽一米半,长六米的大条形桌子上,再将刻着各种花形的模版铺在布上,用刮子(也有叫耙子的)来回滚着印色,才能把颜色印得均匀。

图1,泡去浆的布料要放进染锅里煮1小时左右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漂制。

图2,多次漂制后,印染好的花布进入最后一道工序——晾晒。

图3,印之前要先用豆腐、石灰加蓝色或红色的颜料进行调料。

图4,得用刮子来回滚着印色,颜色才能印均匀。

杨济山老人生前不仅会经商,人缘好,而且在家庭教育上也是值得推崇的。其三个儿子在他的培养教育下,都成为了国家建设有用人才。长子杨茂桂退休前在中国黄金公司工作,高级工程师职称;二子杨茂树在枣庄市文化局工作;三子杨茂林也是国家干部;兄弟三人均在祖国建设的重要岗位上建功立业,深受家乡人民称赞。

笔者为探求鲁南地区染坊老手艺的印染图案和发展历史,查找有关资料得知:

(一)据《古薛文化》载:1、在临城街里有两家。街南路西姓任,西小街路北姓欧。其染料为靛蓝,煮青(黑),分别染制青蓝两色土布,也可印制蓝印花布、多作被面、包袱皮、或小儿衣服用。2、土蓝印花布系用熟石灰,去性存稠浆糊搅和淀粉等物,透过刻花图案印板,往染布刷涂糊浆,留白干后染色,再搓去图案之糊浆,即可得深蓝底白花之布,其花样多葵花图案,也有梅花点、竹点、竹叶、双鱼、菊花之形多种。

(二)据《枣庄晚报》年11月25日载:滕州民间印染是一门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春秋时期墨翟所著的《墨子》一书《所染》篇中,就有对染布的详细描述。清朝中后期,滕州印染业发展很快,出现了较有名气的染坊。到了民国初期,民间印染发展更是迅速,各个乡镇都开起了染坊,一些手艺人也开始走出去,把这门手艺带到了全国各地。滕州市大坞镇大坞村七旬老人张玉峰至今还开着染坊店,他染的布在十里八乡乃至鲁南地区都小有名气。现在老人家里用的被面、衣服等很多布料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的,有的还保留着原来的图案。(注:文中图片翻拍自《枣庄晚报》)

作者简介

华敬然,年生,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三村人,地质工程师。退休后合著《枣庄矿产》、《枣庄找矿史话》等书,专著《华敬然地质论文集》、参编《枣庄地方煤炭志》等。

精彩不错过

孙继龙先生二三事

冯庄跨河石渠依旧屹立却成遗存

检测点处“志愿红”

山亭区14家A级旅游景区暂时封闭

我们的青春时代|永远的水杉

作者:华敬然

微游枣庄编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