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年),太宗李世民刚刚平定天下,但是残兵流匪仍流窜乡里,祸害百姓,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中原地区发生了瘟疫,死人无数。官府派官员前往疫区监督疫情的控制,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疫情无法控制,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恰巧“药王”孙思邈在中原地区采药,得知疫情后便主动前往疫区。孙思邈发现所有感染瘟疫的患者都有头面肿大,全身高热,出现红斑等症状,便从随身携带的药箱中拿出一种叶子,让百姓煮水喝。那些患者喝完后,症状很快就减轻了许多。但是,由于患者太多,药材很快就用完了。于是,孙思邀就发动百姓上山挖药材,但是百姓大多不认识,因此常常会弄错。孙思邈看到这种情况,就给百姓编了句口诀“叶大,色青,高三尺,夏月吃来,无肿赤”。正是由于有了这句口诀,百姓去摘这个药材时便很少出错,这句口诀也就世代相传。最后人们就把这个药材称为大青叶,也都知道这是用来治疗瘟疫的。

大青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用来治疗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等疾病。

大青叶

大青,马兰叶,靛青叶,板蓝根叶,

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本品能清热凉血,兼行肌表,为解毒凉血散热要药,用于外感热病及心胃火毒炽盛者,内服外敷皆可。

1.清热解毒:①用于瘟疫热病,症见高热头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皮肤发斑等,常与生石膏、黄芩、黄连、玄参、丹皮、金银花、栀子同用。②用于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可与茵陈、栀子、丹参、大黄同用。③用于痄腮,可与夏枯草、连翘同用。④用于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稍恶寒,头痛,咽喉肿痛等,常与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同用。

2.凉血止血:用治血热鼻衄、吐血,可与犀角、丹皮、栀子同用。

大青叶、板蓝根,均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但同中有异,前者长于凉血消斑,善治温热病毒,热入血分,发斑、神昏、壮热、烦躁等证;后者以解毒散结见长,善治局部热炽毒盛之证,如痄腮、大头瘟、痈肿疮毒等。

1.配犀角:大青叶苦寒,犀角咸寒,苦能降泄,寒能清热,两药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配伍应用,相得益彰。

2.配栀子:栀子、大青叶皆味苦气寒,同人血分,善泻心肺邪热;大青叶偏于解毒,两药伍用,清热解毒作用增强。

3.配黄连:大青叶味苦气寒,清热凉血;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二药相伍,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效果益彰。

4.配金银花:金银花味甘性寒,清热解毒,有轻宣疏散之效;大青叶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二药伍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

5.配升麻:大青叶清热凉血,升麻解热消斑,二药相伍,有消斑透疹之效。

6.配荆芥:大青叶为清热解毒之上品,且能凉血消斑、利咽消痈;荆芥味辛性温,入肺肝二经,以辛为用,以散为功,炒黑入血,可发散血分郁热,止血祛风。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透散、解毒消痈之效。

7.配玄参:大青叶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玄参咸寒,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二药伍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最效。

脾胃虚寒者忌用;非火毒实热者慎用。

内服:9~15克,入煎剂。外用:鲜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汤洗。

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草大青或爵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马蓝、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蓼蓝、马鞭草落叶灌木路边青等的叶或枝叶。冬季栽培,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略洗,切碎。鲜用或晒干生用。菘蓝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马蓝主产福建、广西、广东、江西及西南等地;蓼蓝主产于河北、山西等地;路边青主产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别录》:"大青叶,味苦,大寒,无毒。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三月、四月采茎,阴干。"

《药性本草》:"治瘟疫寒热。"

《本草纲目》:"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又云:"大青……能解心胃热毒,不特治伤寒也。朱肱《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故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