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并未像“老孔庄孟”一样名气大到妇孺皆知,我们在教科书中学到的,也仅有《劝学》篇中节选的部分内容。

荀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重新认识荀子,缘起于大学时看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开篇之始引用了荀子的一句话:以学心听,以仁心说,以公心辩。

我当时想,作为学贯东西的思想大家,历数中华历史上产生影响的古人后,选出这句话放在著作的首页,一定是深有其意的。在那以后我也偷偷的把这12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来自首都图书馆的收获

得闲再看荀子的《劝学》,本来是想教育孩子要重视学习,要讲究学习方法。没想到原来教科书上只选择了1/5的内容,另外那些不仅是指导学习,更有指导人生的意义。索性把劝学篇认真重读,看看古人的智慧让我有多么汗颜。

在图书馆查看了一些关于荀子的参考资料后,我把《劝学》篇提炼了六个论点,在接下来的几篇公文章中逐一解读。在这里先陈列出六个论点,先了解一下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观点外,总体上,荀子要劝我们什么内容。

1、学不可以已

2、善假于物

3、积善成德

------------------以上是教科书里学过的,重点在后面--------------

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5、学莫便乎近其人

6、君子贵其全

荀子讲道理并不像我这样平铺直叙,他善于使用比喻的方法,把要说的道理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来解释说明,所以文章非常生动,时时让人有画面感。

即使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却能联想到很深刻的道理,让人有点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而且印象深刻,流传千古,驰名海外。

中泰互译荀子

今天我们从最熟悉的开篇——学不可以已——开始学习。为了一次就学深学细,我把每一句中每个重点词,每个现象都一一提取和解释,“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我想这也是荀子老先生推崇的方式。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关于“君子”的解释众说纷纭,相对统一认可的解释包括两点:一是品德好、二是学问高。在《劝学》全文中,提到了16次君子,倡导读者了解君子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

已:在篆文中,“已”字的图像代表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就是出生的任务完成了。已字引申为完成、停止的意思。

这句话放在《荀子》全书的开篇,直接表明荀子的治学态度——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靛青,青色颜料。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参见彩虹中),英文对应cyan。是一种很微妙的颜色。

找到彩虹中的青色了吗

蓝:主要指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古人用某类草来做染成蓝、青色的原料,这种草不一而足,主要包括蓼蓝、菘蓝、马蓝。蓼蓝因为生长范围广,使用的最为广泛;菘蓝,它的根咱们更熟悉,就是中药里的板蓝根;马蓝,也是除了做染色的原材料外,它的叶子干燥后作为大青叶入药。

蓼蓝的叶子就是这样的

这里插入我的一段分析理解揣测:一是青色和蓝色、绿色有什么区别。二是青色是怎样从蓝色变过来的。

青色在色谱中处于绿和蓝之间,这就意味着比蓝色多一点绿,比绿色多一点蓝。我在前面说这个颜色很微妙,是因为我们平时也没有那么专业和细微的区分这两种颜色。

但是,从组词中能体会到,青和蓝还是既然不同的两个感觉——比如“青春”,在创造这个词之初,原意是春天的某个阶段,比初春要颜色深一些,比夏天要颜色浅一些。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就像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阶段,比小屁孩更懂事一些,但比成人要稚嫩一些,所以管这个阶段的人叫“青年”,如果换做“蓝春”或者“蓝年人”,感觉那画面好像不太像现实的观感。

这么说吧,青色最简单最易见的就在咱们吃的葱上,在葱管底部接近葱白的地方,那种颜色被称为青葱色。唐代韦应物《游溪》诗中云:“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田园诗人在傍晚溪边观察到,远处的树不过像青葱一样。还有最有名的一大片青色的湖泊——青海,这些都带给我们青色的遐想。

油菜花与青海湖还有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青色,就是膝盖碰到了桌子角,那种酸疼之后,马上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正是青色,被称为“淤青”(笔者此刻正在低头看膝盖)。古人也早已发现这点,所以常用被打的“青一块紫一块”,没人说被打的“蓝一块、绿一块”。可见,青色还是有别于蓝色的和绿色。

那么作为颜料的青色是怎么得来的呢?如果是但从植物上榨取,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植物一加热、或时间长了氧化就变成棕色了,从植物中提取绿色做颜料不太稳定,所以就从矿石中提取绿色。

蓼蓝发酵池

而蓝色,很多草切碎了煮一煮就能出现蓝色的汤汁。这点我一开始也不太相信,绿色的菜煮的水应该是绿色的呀,直到有一次去吃“云南x草x草火锅”,菜单上有板蓝根叶,觉得好奇就点了一盘,果然只要它一下锅,汤全成了蓝墨水了。

那么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青色,怎么得来呢?这就回到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怎么取呢?不是简单的切碎了榨汁,而是经过切、榨、煮、发酵、加石灰、沉淀、析出等流程,终于制成青色染料。

放入石灰水搅拌

可见,荀子的意思是,青色是蓝草那得来的,但是要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加工,得到了更加纯粹的青。他把从蓝到青的这段过程比作学习的过程,把获得了不容易得到的青色作为学习的成就。

染后晾干是不是很美?

我们对染色工艺接触的机会少,因此在这里用了大篇幅来介绍青和蓝,估计别处也很难看到这样的解释,当然这都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的探讨。

下面的水变成冰的过程,对于北方人,对于现代人就容易的多了。只要让温度低于0℃就可以了,但是我想对于古人来说,如果想随时随地拿出一个棒冰解解暑,还是很难达到的。

怀疑是用蓼蓝染色的冰棍

荀子用青取自于蓝和冰出自于水这两个案例,像我们展示了两层道理——第一,学习的过程不容易,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得到的;第二,学出的成果是之前的提升,对比以前是质的飞跃。

3、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直中绳:中,zhòng符合、合于;绳,在古代木匠为了在木料上画直线,用浸满墨汁的线绳,拉直后往木料上一拽一弹,就出现了一条黑色直线。

这根线即将弹在木材上

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木材浸湿后用火把它烤弯做成车轮。干的木材就不要随便烤了,会成了干柴烈火。这个现在常见的是鸡血藤的手环,制作过程就是“煣”。

其曲中规:曲,弯曲度;规,本义是向成年人学习——夫+见,引申为圆形,古人称圆之标准为“规”,称方之标准为“矩”。

木车轮能够这么圆,加工过程得多么不容易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古代“又”、“有”通用,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当然也有很多学术争论说“有”就是“有”,我比较尊崇“又”的意思,能够理解通顺。

槁,这个字在很多解释中,并没有详细的辩解,一般都是认为是干枯的意思。从造字上看,木+高=树顶的干枯状态,但是在我反复琢磨这一句的时候,问题来了——木质的轮子,虽然再次的干枯暴晒,却不能挺直——轮子已经是干枯的木材了,怎么解释又一次干枯呢?

我看到一种解释,是“槁”通“考”,是敲击的意思。所用的引文是“颎如槁石火,瞥若截道飙。”出自潘岳《河阳县诗》,就是“貌比潘安”的西晋名人潘安仁。这句话说人生短暂,就像以石敲击,迸发出的火花。

老外也发现火石好玩啦

如果槁解释为敲击的意思,“虽有槁暴”就合情合理了——木轮虽然又经过敲击或者暴晒,但是不再回复直挺的状态。在此又做了一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就,接近。因此木材受到墨线加工就能平直,金属接近磨刀石才能锋利。

找到一张老照片:)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参,主流的观点是通“叁”,多次的意思。知,通“智”。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才能智慧明理且行为不会有过错。

6、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知天高地厚就是从这来的。荀子在这里强调亲身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静水深流

7、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干越,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夷、貉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的称呼。这里开始,就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没看到的部分了。揣测其意,大抵是要摒弃封建社会的传统尊君、鄙视中原外少数民族的一些思想倾向。

8、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诗,在本文中全是指《诗经》,一共提及了8次,可见荀子非常重视诗经提出的理念。此句出自《诗经·小雅篇》之《小明》一诗。

靖,在这里是恭敬、尊重的意思;共,通“供”,供养、奉献。好,珍惜、喜爱,我认为应该是读hào,作为动词,而不是做形容词。是,指代“这个”。

“神之听之”,是诗经中为了句子结构一致,而使用助词凑字。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前述之事。“听之”:听到此事。“神之听之”:天上神灵若是听到此事。

介,动词,在这里有推介、给予之意。

景:在这里作为形容词,是“大”的意思。

《诗经》上说:君子啊,世上没有恒久的稳定和平静。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大福气。

在《诗经》中提到“靖共尔位”不止一次,“介尔景福”也是多次谈到。在《劝学》中,荀子为了论证“学不可以已”,引用“无恒安息”,坚持学习进步不要停,然后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正直,这样就会得到神明福佑。也许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是确实是很好的劝勉名言。

9、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神奇的了,没有比无祸更有福分的了。

这一句是荀子自己的话,也针对上面引用诗经的名言,他把主观主义拉回了现实——在他心中推崇的神明,是人的崇高的精神修养。借此,他将人们的福祸因缘引入到“化道”之中,告诉人们,想要得福避祸,就要不断的学习得道。

松下问童子:暑假作业写完了没?

至此,“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已经阐释完毕,荀子从学习的效果——青于蓝、寒于水,到学习的方法——受绳就砺和参省,再到学习的过程——无恒安息,向大家介绍了他在治学上的总体观念,后面他将运用更多的案例、比喻、对比来展开论证。

这篇解读中,给你哪些新发现?有哪些观点值得再讨论?欢迎留言交流,共学共进!

ps:回复“火锅”,可同约去喝板蓝根水

回复“扎染”,可获得作者的大学好友亲手制作传统白族扎染礼物(图片)一份!

睿柠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
北京医院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gj/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