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陆克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哈喽,大家好!周末都过得如何呢,想必是舒适,惬意而又充实的吧!这不,为了更好的服务同学,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坚不可摧的桥梁,我们又新推出了一档栏目"师说"今天我们将给大家分享社会体育学院副院长陆克珠老师的文章,请大家欣赏。 陆克珠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创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创新教育方法势在必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一方面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又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所以,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全面健康的大学生。 如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够满足全面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因此,更新学校体育观念、充分挖掘体育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及发挥围绕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大学体育改革的教育潜力,使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树立全面健康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大学生心理研究室等教师及教育机构的任务的传统观念,要树立广大教师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新观念;其次,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健康为理念,把提升生理机能、精神情感、社会适应能力为健康的教育过程融为一体。第三,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尽快走出与健康理念相冲突或不协同的四大误区(体育教育内容的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的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和实现三个转化(由社会功能性目的驱动的身体开发向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自足和谐转化;由外在强身的一种“客体”为中心的形象性改造向以“主体”为中心健身为目的的优化发展转化;由意志和毅力支撑的一种“刻苦锻炼”向文化心理丰满的一种社会化发展转化)。 大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合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这里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还应该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结合,因此,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两方面。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体育运动与心理教育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实践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通过高校体育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文化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身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拼搏精神在大学生中产生的辐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作用将是久远的,这种正能量的传递,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得以体现,通过体育教学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体育之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品位,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加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定义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所以说增加健康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康来自于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多方面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大学体育教育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定义的健康概念,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体育重新定位,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 首先,有目的的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融入体育卫生、体育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中,通过讲授、师生交流、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等教学手段达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目的。 其次,体育实践内容要有的放矢的筛选,优化配置。体育实践活动(主要为大学体育课)要把学习技能、锻炼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这三重任务考虑进去,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要执行这三个任务,在教学大纲中要明确下来。最后,教案中要明确这三重任务的实现形式,从实践内容、实现方式,手段应用上进行筛选,优化配置。 第三,必须改革原始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加大对心理健康内容的教授;在具体的教学中,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方法还要体现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大学生体育课程设计中要加大体育选修课的课时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拥有自身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培训、自学等手段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其次,体育教师要保持自身充满活力、坚强、乐观、自信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引导学生。第三,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改革教学方法,打破僵化、死板、沉闷的教学气氛,营造一个快乐、和谐、自然、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气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可见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所有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平等、尊重、理解,其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就会享受到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就会享受到老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就会产生友谊,从而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会培养出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如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信、自信耐挫折等等,随之使学生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健康的心理。 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并且能够发展自身的潜力,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正确的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能够使大学生情绪稳定,乐观开朗,促使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目前任何其他教学活动无法取代的。 陆克珠,男,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兰州文理学院社会体育学院副院长,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担任《篮球》、《田径》、《体育竞赛组织与编排》等专业课程以及大学体育的教学、训练工作,多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教材三部,研究课题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一次,撰写的论文获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二等奖、第一届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三等奖、第三届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主持和参与研究项目六项. 看了陆老师的文章,对于我们有很多启迪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当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时如何积极的去处理,去调整。也感谢陆老师对于我们的支持。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够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好了,期待我们下周的精彩文章吧! 责任编辑:崔春阳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gj/1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完全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初稿
- 下一篇文章: 河北紫花苜蓿种子南阳紫花苜蓿种子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