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收季走基层新老蒜客的淘金路
< 每年5月中下旬,新蒜进入集中收获期,四面八方的“蒜客”们陆续来到邳州,他们在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帮助蒜农收蒜上架,实现自身价值。今天的“三问四有”走在前·蒜收季走基层系列报道,一起去碾庄镇看一看。 “蒜客”:蒜地里的“候鸟” 清晨5点,碾庄镇庙前村村民李艳承包的大蒜地内,一派忙碌景象。 在“蒜客”赵玉侠双手不停的拔动下,一颗颗圆滚滚的大蒜被整齐地从土地中分离出来,码齐堆放在田边。“我们在雇主家里住,四点起来,趁着天凉快,好干活。”赵玉侠边干边对记者讲。 蒜客中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大蒜钱不好拿,不是跪着,就是爬。”挖蒜看似简单,其实是重体力活。天不亮就在地里劳作,顶着30多度的高温,一直干到天黑。赵玉侠说,“有板凳也没时间坐,一坐下就想休息,不坐的话,越干越有劲儿。” 起蒜到底难不难?累不累?记者也加入到“蒜客”的队伍中尝试起来。 挖、摘、装……起蒜看似简单,真正干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了。忙活了不到十几米的距离,记者的手和腿就使不上力气了,还出现了拔断蒜的情况。赵玉侠笑着说:“像你这样去给人家起蒜,一定不会要的。像黄叶的熟透了就好拽,这种大青叶的就需要注意下,斜着从根部拽,不能用猛劲。” 俗话说,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 为了加快进度,蒜客们在天不亮的时候,就起床来到蒜地,直到雇主将饭菜送到地头,才能休息一会。挖出来的大蒜怎么放,也是很有讲究的。赵玉侠告诉记者:“得用蒜叶盖住,盖不严,气温高,就晒绿了,没法卖了。” 起蒜分为多道工序,有的蒜农只在“挖蒜”这道工序上雇人,当然也有不少蒜农在所有工序都会雇工,根据程序不同,一亩地的雇佣价格从至元不等。 今年,赵玉侠和同村的5名“蒜客”在5月14日就出来干活了,她们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为了多赚点钱,这次在蒜农地承包了从起蒜到装蒜的所有工序。“一条龙”的服务,收入自然也高了起来。 “十几天的时间,我们能赚四五千元。挖蒜人,赚的就是辛苦钱。”赵玉侠说道。 起蒜虽然很辛苦,但对于她们来讲,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渴望。 “刚开始干的时候也累,晚上到家就想再也不去了,到了第二天还是来了,为了能多挣点钱,辛苦并快乐着。” 蒜农与“蒜客”之间,通常是一年生两年熟,一年见一次面。为了让“蒜客”明年还来自家干活,蒜农尽可能地把吃喝安排的周到些,价格灵活一点。“你给人家认真干,干得好,明年家主还得找你,干不好,人家就不找你了。”赵玉侠说。 机械成了“新蒜客” 大蒜的种和收都需要大量劳动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以及土地流转的加快,每到种蒜、起蒜的季节,都需要雇大量“蒜客”。 而在徐善春的地里,记者看到了一名新“蒜客”。 “我今年购买了一台大蒜收获机,很先进,确实比以前省力了。”只见徐善春操作机器,其妻子在前掌握方向,很快,削掉茎的蒜头被集中堆在一起。 今年大蒜收获前,市、镇组织了多场农业机械观摩会,徐善春参加过现场观摩会之后,感觉到效果挺好,于是他下定决心购买了一台大蒜收获机。 “我今年种了12亩地,像这样在地里不拾,一天能起六亩地,连拾带耕,一天能起一亩四分地;人工的话一天连拔带剪最快只能起三分半地,机械的成本还低一点。” 看到大蒜收获机带来的便利,不少同村人请徐善春去帮忙,徐善春也踏上了“新蒜客”的启程之路。“目前市场价是块钱一亩,我们给起好后,他们再找两个人装袋拉走,整体很划算。” 碾庄镇稍墩村村民刘夫松经过六年的潜心研究,自己发明了一款联合式大蒜收获机,在不久前市里组织的大蒜机械演示活动中,成功进行了演示。 刘夫松介绍:“这款联合式大蒜收获机从倒伏的蒜先扶起来,然后夹持、运送、筛土、剪须、剪杆、剪蒜头、传送装袋,最后将蒜杆粉碎还田。基本上一天能起到40亩。” 刘夫松曾经也是一名“蒜客”,长期走南闯北,在土地上辛苦劳作。现如今看到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他对此充满信心。“以后咱们的机器就是新的蒜客。” 记者手记 大蒜钱不好拿,不是跪着,就是爬。 这句在“蒜客”中流传的俗语,正是描述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如今的“蒜客”队伍,基本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像候鸟一般,每年这个时节来到这里,辗转各处,在丰收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依靠着自己的双手,只为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 如今,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有些人可能会慢慢地退出“蒜客”的队伍,有的人也在慢慢的转变为“新蒜客”。但是他们肯吃苦、能忍耐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才会收获硕果。此时此刻,蒜田里一张张辛勤劳作、喜获丰收的笑脸,让我们更加坚信: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更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记者/魏杰梁娇摄影/韩林 原标题:《蒜收季?走基层|新老蒜客的“淘金”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gj/12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血小板低会引起什么病血小板低这样治疗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