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博学参省
劝学篇 《劝学》篇为《荀子》一书中十分重要的篇章之一,该篇通过骈俪[piánlì指对偶的文句]的句法、丰富的辞藻、繁多的比喻以及精辟的说理等向人们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篇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他所论述的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其他方面,诸如修身、养道等。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品德和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形成的,因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文章涉及学习的效用、意义、目的、态度、方法以及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劝学》宛如一朵奇葩,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绽放。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1],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2]以为轮,其曲中[3]规,虽有槁暴[4],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1]蓝:即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发酵后可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 [2]輮[róu]:通“煣”,用火熏使木材弯曲以造车轮等物。 [3]中:符合,适合。 [4]暴:通“曝”,晒。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蓝颜(染)料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是它比蓼蓝还要蓝;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冷。木材挺直而符合木工的墨线,然而用火烤过使之弯曲做成车轮,它的曲度能拿圆规来衡量,即使有时经过火烤、日晒,都不能够重新挺直,这是经过火烤的结果啊!所以,木材经过墨斗划线加工就变得挺直,金属经过磨刀石磨过之后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上也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hé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种]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荀子》,是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zz/9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渔歌子满庭芳雪藻兰襟浪淘沙室第五十
- 下一篇文章: 蓝社诗会寒露合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