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唐德武我的家乡位于皖中的江淮分水岭上。这里岗丘起伏,交通闭塞,是个穷地方。然,再穷的家,儿女也不会嫌弃;再穷的乡,也有游子眷恋的东西。比方说咱家乡的土菜,就很让我迷恋。家乡菜,记忆美,风味更美,有几样家家会做,平常不过,却令人回味不尽……熘茄子

据我所知,外地很少有这种吃法。这里的“熘”其实是“蒸”,熘茄子也就是蒸茄子(以粗短的青茄子为宜),只是蒸的方式却不一定跟人家一样。

盛夏,正值茄子生长的旺季,一个个胖嘟嘟、嫩脉脉的大青茄子挂在青翠的枝桠上,沾着晨露。到菜园里剪三两个回家,掰去茄柄,洗净后整个放到饭头的木锅杈上,另用一个小碟子蒸作料——油盐酱醋、葱蒜鲜椒等。一锅饭熟了,茄子也化瓤了,夹到菜盆里,把小碟里的佐料浇到上面,可再放点味精,搅拌均匀,一道熘茄子就大功告成了!——就这么简单。尝上一口,稀软溜滑、鲜美可口,胜过山珍海味,凡是来我们这儿作客的远方客人,品尝之后没有一个不啧啧称赞的。在蔬菜种植季节性很强的以前,夏季里家乡人每一餐午饭都少不了这个菜,人多家庭做的量大,有时要用脸盆来盛,但一顿饭结束时,就是缸也见底了。干蒸跟头鱼得益于淠史杭水道的润泽,家乡河汊池沟水凼交织,鱼虾很多,家家因此都有一两把渔网——扒网,旋网,甩网,箍网……哪天中午要是缺了菜,拎把网出门,一会儿一盘水鲜就有了。农余,父亲扛着“甩网”到附近的池塘、河道边打鱼。两根长长的竹竿,顶端挑着月牙形的网片,站在岸边向水面上奋力甩去,来回逡游的鱼儿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入了罟中。当两根竹竿把网起上来时,一网的白花花活蹦乱跳着。父亲每次出门,都能背回一小篓杂鱼,大的鲜吃,而把餐鲦、麻姑头、小鳊花这类一寸来长的小鱼(家乡俗称“跟头鱼”),用盐腌起来,晒干,留待日后慢慢享用。蒸干鱼之前,绕个稻草团子放地上,把小鱼们排在草团上面,用烟火熏烤,熏黄后,打掉上面的草灰,凑近闻闻,已有了几分诱人的烟火香味。蒸鱼时,一定得用瓦窑锅盛着,放上菜籽油、盐猪油、陈醋和自做的酱,再加入生姜、老蒜、干辣椒等佐料,拌匀,然后置于饭头上干蒸。饭好了,揭开锅盖,一阵阵浓烈的鱼香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开。由于是小鱼,不需要吐刺,一口一个,诸香兼备,味厚下饭,好吃不得了。鲊菜这个菜大名叫米粉菜,非家乡独有,但是我们这里的鲊菜品类多,味道好,四季各异,则一定为外面所不及。春天来了鲊荠菜、鲊地塔皮、鲊槐花,夏天到了鲊马齿苋、鲊韭菜、鲊泥鳅黄鳝,秋天里鲊螺蛳、鲊河虾、鲊鸭子,冬天就鲊大葱、鲊芫荽、鲊咸肠……至于鲊猪肉,一年四季随时想吃随时做。总之,乡亲们就是喜欢“鲊”菜。过去,家乡人爱吃鲊菜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节省——省原料、省时间,程序简易,做起来方便;二是多味——可荤可素,老少咸宜,百吃不厌。家乡人做鲊菜,功夫下在鲊面上。选上好的大米,大铁锅里用穰草火慢炒,炒至米粒焦黄之际起锅,再用石磨磨成米粉,然后密封在瓦罐子里,以防走气。市面上卖的鲊面,不是面色煞白、没精气神,就是如麦面一般细腻而少筋骨(机器加工的),做出的鲊菜口感肯定差。而用家乡的鲊面,即使不放佐料,也香喷喷的。当然,鲊菜的主料也马虎不得。家乡出产的食材,无论荤素都天然、新鲜,配上自家加工的米粉、清甜的井水,佐以姜葱椒蒜、香油蚕豆酱等佐料,自然能出至味。上面言及的鲊菜,哪一样回味起来不令人向往不已?餐馆酒店里的仿制品如何比得。水蒸蛋主要用鸡蛋,也可用鸭蛋、鹅蛋。鹅蛋稀少、金贵,普通农家还指望用它们抱(孵)小鹅呢,哪舍得随便当菜吃。不过,若论优劣,做这道菜还是以鸡蛋为佳。佐料首选小香葱,韭菜和青蒜也不错,少不了小磨坊榨的菜籽油,化油(炼制成液态的鲜猪油)和老醋等。如果加入槐花、虾仁等配料,可变出一些花样来。容器最好是窑制的瓷碟瓷碗,鸡蛋打在里面搅拌均匀,作料放齐,再冲汤——汤多少关乎老嫩,看个人喜好,搁在水锅里或饭头上蒸,一会儿就好。揭开锅盖,碗碟里黄澄澄、细密密,上浮一层青绿的碎叶,色泽艳丽,香气扰人,看着看着你就顾不上烫了。饥寒年代,水蒸蛋是待客的菜,平时吃上算是打牙祭了,家里的鸡蛋多是主妇用来换油盐的贵重物品。小时候,我最盼母亲做鲊菜和水蒸蛋了,因为只有最小的我才能享受到“抹盘”的待遇。打虾米名字有虾,但现在一般不放虾,因为虾有芒,不适宜小小孩,掐头去尾的虾仁倒是不错,又太浪费,加上鲜虾不易保存,需要时不随手,于是渐渐用别的原料来代替了。虽然名不符实,可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个菜的喜爱。当然,有了虾味道会更鲜美些。其配料大致有以下几样:猪肉,老豆腐,鸡蛋,芋头粉,芫荽,葱蒜姜等。猪肉也可换成猪肚或鸡杂,根据情况还可添加五香花生米、海带丝等。把烀熟的瘦肉、豆腐切成丁,鸡蛋打好,芋头粉冲水调匀,芫荽切段,姜丝、葱花或蒜末等备齐。就绪后,锅里加水大火烧开,放肉和豆腐,滚两滚,把鸡蛋浇进去,待鸡蛋成形,再徐徐倾入芋头粉,边倒边搅动锅里的水,稍候片刻,汤汁变得浓稠时,火调小,放入精盐、荤素油及姜丝、葱花,搅两下,盛碗,把芫荽撒到碗头上即可。这道菜,半荤半素,有干货有汤汁,也能当饭,荤腥里显清淡,素朴中见滋味,获得乡人普遍好感,但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多用来两餐之间打尖或作夜宵。这时,主妇会做上半锅,孩子们都放开肚皮撑,一碗一碗的连吸带喝,呼啦呼啦的响,岂是一个“爽”字能够形容?离乡多年,舌尖尝过世间珍馐无数。待到繁华褪去,觉得所有的美味,远都不及那几碟简单素朴的家乡土菜。于是,常常地念,常常地想。哦,想吃家乡菜时我就自己亲手做,但其味总难归真,大约环境变了吧——那人、那水、那情都不具备。此刻我才明白:家乡的味道永远不能在他乡复制的。END作者简介唐德武:男,安徽肥西人,中学语文教师,县教育学会语文分会理事,合肥市作协会员,有散文、诗歌作品百余篇散见于《中国教育报》《语文周报》《新安晚报》《诗歌月刊》《安徽青年报》《青年科学》《合肥晚报》等各地报刊。邮箱变更启事大家好!从即日起,《黄河赛纳》公众平台投稿邮箱更换为: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yf/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