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e路同行一芽一叶总关情
7月的黄杜村,满目葱茏,这绿,安静而透亮,顺着山坡起起伏伏,微风拂过,它们向风儿点头示意。在绿色掩映下的是一幢幢别致的小洋房,小洋房里停着一辆辆家用轿车,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 ▎黄杜村民居 产业强生态好、生活美家园好,这样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农民盛阿伟以前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杜村,“村没有村的样子。”黄杜人打趣说,“改革开放的春风怎么就偏偏绕开了我们黄杜。” 此时的黄杜,还是一个躲在群山旮旯里的小村落,人均耕地1.1亩、林地3.3亩、荒地4.3亩。人盯着这么一些不成气候的土地,没脾气;土地无言,不待见人,就这么僵持着。当时,黄杜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属典型贫困村。 年,盛阿伟在先后种植了板栗、菊花、竹子和杨梅都没有实现致富梦后,开始捣鼓起了推土机。这时,当时的村支书盛阿林跑来找他说,希望他能带个头种茶叶。 当地农技人员刘益民和黄杜村种植能手盛振乾,在50多公里开外的安吉县天荒坪镇横坑坞自然村发现一株野茶树。这株长在高山的茶树平时都是绿油油的,到了春天,叶子转为玉白色。摘下稍作加工,喝起来口感很特别。到了夏天和秋天,叶子又变魔术般返绿了。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他们终于发现,这茶树可以通过扦插培育。由枝条育茶苗,从茶苗到茶树,再在茶树上采茶叶。 溪龙乡请来专家进行认证,经检测,这个茶叶氨基酸含量高,口感鲜爽,很不一般!于是,溪龙乡提出要打造千亩茶叶基地,来改善百姓生活。这千亩白茶基地,核心区域就在黄杜村。黄杜的土,适合种植这个茶。 可是,黄杜人心里没底:想喝了去树上摘一把就是了,靠卖树叶能致富吗?而且种植成本高,一亩要将近2千元,万一失败了可承担不起啊!老百姓都没有行动。 于是,盛阿林找到了盛阿伟,希望党员干部带头种、示范种。盛阿伟和老婆一合计,想着推土机开垦的荒山是现成的,两个人一起施肥除草,没啥不成的。说干就干!他买了株茶苗,就这样,他的种茶之路开始了。等收获了茶叶,他背着这些茶到湖州去找卖家,结果出乎意料,这些茶叶给他带来了将近元的收入。 党员带头种、村干部也带头种,收益又还不错,这些给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为了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生活,黄杜人行动起来了。“干部带头、以点示范、科技指导、政策扶持”,一套严密的“组合拳”,让黄杜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盛阿伟在茶园查看茶苗长势 年,盛阿伟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接力棒,恰逢黄杜村白茶产业步入快速成长期,摆在面前的是资金、技术、土地、用电等“成长的烦恼”。“第一批青叶采摘后,村里炒茶场地不够、电力不足,急坏了,晚上都睡不着觉,到处跑。” 回想起年,茶园进入采摘加工阶段的“困难重重”,盛阿伟感慨万分。 ▎盛阿伟在茶园“刚开始种白茶的时候,最怕停电啦!”盛阿伟说。茶叶炒制过程中,如果跳闸停电,一锅青叶就要报废,一般茶农家庭同时炒制有五六锅,就会造成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由于大功率制茶设备的集中使用,形成“尖峰”负荷现象,用电高峰期容易出现配变跳闸、线路烧坏。 向周边村民借变压器的时候,借了一个又一个,借到后来自己也觉得难为情了。 好在这样的窘境很快就结束了。在获悉情况后,当地供电公司很快就来村里现场办公,解决了变压器增容问题。针对茶叶加工分散、无序、季节性强等特点,结合乡村电气化建设,供电公司创新举措,大力推广茶农“双电源”用电模式,在产茶区增加“白茶专用”配变布点37个。 ▎供电员工上门检查炒茶机用电情况 产业富民,电力先行。 如今的黄杜村,配电线路线径已由原先的平方毫米提升到了平方毫米,全村电力台机布点增加到了37台,供电总容量可达12.4兆伏安。“你说用电啊,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句话已经成为村民点赞供电公司的一致声音。 ▎供电员工深入茶园现场服务 年,黄杜村人均年收入首次破万元,比年翻了两番。从17亩白茶起步,黄杜人奋力奔跑,打造出了全国最大的白茶园。 同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调研生态县建设时来到黄杜村,听了村里白茶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他给予充分肯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是肯定,也是激励。 黄杜人更有信心了,安吉白茶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政府注册了“安吉白茶”品牌,黄杜人注册了子品牌“白叶一号”,免费培训茶农,建立交易市场,开展各项比赛、拍卖,全国的人纷至沓来,茶文化、茶工艺、茶食品等白茶产业链完善了。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黄杜人从来没有放弃,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致富的产业。 “感恩”,为这片叶子注入新能量 山间绿,茶叶香,乡村美,百姓笑。黄杜人在自己的富裕路上踏实地走着,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年全村村民直接经营茶园面积4.8万亩,年产值突破了4亿元,人均收入超过4.5万元。用盛阿伟的话说,现在的生活早不是“小康”,而是“老康”了。 ▎帐篷客全景 富裕了的黄杜人很感恩。 在黄杜万亩茶园观景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在石碑的对面,立着一块铭牌:“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树高千尺,而不忘其根,人若辉煌,不可忘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黄杜村白茶基地旁的“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石碑 “感恩”二字,是这片叶子分量加重的关键。 年初,溪龙乡党委号召大家都来想一想:“我们有今天,靠谁?我们富裕了,该做什么?”这话问得严肃,也问得及时。 “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扶着我们、帮着我们,一路走过来,我们有困难时,别人帮,我们有能力了,也应该帮帮别人!”盛阿伟上了心,在村委会上提出了捐苗的想法,征求大伙儿的意见。 “先富帮后富,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村委会班子成员一致同意后,他们又请来了在村里的14位党员,大家不仅同意,还想得更远,不仅要捐苗,捐苗只是第一步,还要种好、卖好。 ▎盛阿伟等在查看茶苗 黄杜人的心又鼓了起来。他们挑最好的地块,扦插培育最好的茶苗,等5—6厘米的嫩芽长到15—20厘米长时,可以种植了,他们精选细选了万株茶苗,并预留出万株的富余量作为备用苗。年10月18日,这些茶苗坐上冷藏车出发了。 它们要去的地方是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受捐4县均为国家贫困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受捐群众都是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片叶子”富了N方百姓 “安吉捐赠的白茶苗,是一份脱贫攻坚的大礼包!”贵州普安县屯上村村委会主任蒋成勇说,村里一直以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但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发展茶产业,鼓起钱袋子。 捐赠完茶苗后,怎么样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做实,成了盛阿伟心上惦记的事,也成了黄杜村人的新课题。为了帮助受捐农户尽快掌握栽培技术,他们组建“帮扶技术团”,手把手培训,点对点帮扶。 ▎白茶扶贫对象来安吉学习 三年时间里,黄杜村已经先后派出42批次多人次前往三省四县进行技术指导,青年白茶种植能手们还以网络远程指导的方式协助受捐农户解决白茶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教会了技术还不够,机械化作业也是现代农业中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品质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此,安吉捐赠了炒茶机,让扶贫从白茶种植向生产加工环节延伸。 ▎安吉捐赠的扶贫茶机 “这31台套炒茶机成套设备,满负荷每天能用掉斤白茶青叶、生产斤干茶,白茶非常娇嫩,炒制是最简单的工序,最难掌握的工艺,出品质三分钟,失品质几秒钟,人工炒制不仅温度、时间和翻炒的均匀受热面等等难把握,而且生产同等量的干茶至少需要多个工人,自动化机械炒制只需8个工人就能完成。”带着一肚子白茶加工用电技能的电气化指导员宋承星向大伙讲解起来。 在安装调试炒茶机的过程中,宋承星详细讲解了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通过“一村一规划”,研究制定适应不同区域发展的白茶产业配套电网规划的思路。 ▎供电公司员工正在安装调试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大宅村人田洪军感激地说:“你们捐赠的炒茶机,及时解决了村里的一个瓶颈问题。茶叶采摘下来后通过机械化加工,大大提升了茶叶价值。现在我们更有信心、干劲更足了。” 三年来,黄杜村共向中西部三省四县34个贫困村实际捐赠“白叶一号”茶苗万株,种植亩。今年3月,三省四县扶贫茶首次开采,产供销成链,带动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一片叶子,穿越风雨艰辛,穿越千山万水,传唱着跨越千里的“赞歌”。今年5月,来自青川的全国人大代表徐萍,将“携茶”带到了全国两会上。茶叶的小纸袋上,写有七个字,“一芽一叶总关情”。在黄杜村人携手青川县等村民一门心思奔小康的路上,国家电网人一直用行动支撑着他们的小康梦,助力让这片白茶叶最终化为小康路上的金叶子。 -END- 供稿 融媒体中心(项丹) 湖州公司(茹玉杨勇胜) 湖州·安吉公司(金玮) 图片 部分图片由安吉县黄杜村提供 编辑 邓通 校对 朱霁丹 猜你想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yf/5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盆腔炎危害及治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