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3点思考
一、运用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指导教学,科学锻炼身体。 二、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树立先进教学思想。 三、设计组织教学,达成体育课教学目标。 一、运用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指导教学,科学锻炼身体。 (一)在实践课中渗透体育健康知识 1、介绍体育卫生保健常识 解释教学出现的生理现象,氧债、极点、超量恢复、协调性,技能、体能。 2、做好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等 做好意外事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等,如运动中突然晕倒、小肠异位、踝关节扭伤、——等。 3、介绍奥林匹克运动、国内外体育竞赛知识,nba、cba名人轶事,乔丹、王军霞、刘翔等,开阔视野,引发兴趣。 (二)体育锻炼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品质等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点,就要选择能活动全身的运动项目,如跑步、并在运动过程中辅之以其它的项目,不要选择过分单一性的锻炼项目。 2、持之以恒性原则 坚持长期的、不间断地进行体育锻炼。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有恒,如果长期停止锻炼,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就会慢慢减退,体质就会逐渐下降。 3、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锻炼要求运动负荷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由易到繁,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步提高。人体各器官的机能,不是一下子可以提高的,它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 4、区别对待原则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锻炼内容和方法,安排运动负荷。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锻炼者应根据自身状况从实际出发,使锻炼的负荷量适合自己的健康条件。 5、自觉性原则 进行身体锻炼,出自锻炼者内心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这样,才能保持锻炼的兴趣,使体育锻炼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以期更好的锻炼效果。 二、领会课程标准理念,树立先进教学思想。 课程标准中应掌握的几个主要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1、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1)基础性。 2)实践性。 3)健身性。 4)综合性。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使学生掌握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强调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真正 (三)课程目标 拓展体育课功能、实现体育课多维教育,学校体育将向多目标的方向发展。确立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社会的需要、 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课程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1、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达成其它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运动参与目标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2、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各项运动动作的能力,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 运动技能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是课程学习主要内容和期望的结果。 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 身体健康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密切相关。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既是课程学习的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四)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灵活的处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时,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弹性选用教学内容。 (五)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标准》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 三、设计组织教学,达成体育课教学目标。 (一)有效备课,重要保障 1、统揽教材、领会编者意图。 2、合理搭配教学内容。 3、适宜的运动负荷。 4、规范教案书写。 体育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备课是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课前认真备课,周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减少教师上课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备课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季节特点,场地器材等条件,采取严密的组织措施,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体育实践课备课须考虑教材、学生、教法、场地、器材、时间、气候、安全、等方面,*还有电子教案的应用问题。 *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锻炼学生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不重视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与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 课的运动负荷安排,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性质、教学对象、课的类型、气候情况、教学条件等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调整。 规范教案书写、符合教学实际、全面准确具体确定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制定案例: 1)学习双手前掷实心球动作,70%的学生学会全身用力掷实心球的方法,重点体验上体后仰、蹬地收腹、快速挥臂的发力顺序。 2)通过学练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以及灵敏、协调素质,提高学生的投掷和奔跑能力。 3)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在活动中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培养学生自信、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过程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的结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重难点确定、合理组织教学、恰当教学评价、适宜运动负荷、良好品质教育、安全防范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堂结构分四部分: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运动锻炼、身心准备 3)学习技术、发展体能 4)身心恢复、整理器材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开始部分) 1)目的:就是要运用开始部分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在心理做好学习准备,使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内容安排: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提出本课要求,队列体操队形练习,安排见习生,了解学生情况,检查服装,集中学生注意力练习。 3)要求:课堂常规要严格 体育课堂常会受到场地、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的体育课堂常规能激发学生的意志毅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排除各类干扰,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训练,要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明确体育课的特点和存在的某些危险因素,把常规教育渗透在每堂课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反复抓,努力形成纪律严明、精神振奋、练习积极、团结合作、荣誉感强学习风气。 4)组织队形:四列横队、两路纵队、自然聚拢、散点站位。 2、运动锻炼、身心准备(准备部分) 1)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身体从静止状态过度——到运动状态,是克服各器官系统生理惰性的过程,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脏器官的机能,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准备活动一般采取低强度。 2)准备活动内容: a、一般和上课内容密切相关,与主教材相关的辅助练习、诱导练习、模仿练习。如: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运球动作就要多活动上肢、肩、腕、指关节,学习30米快速跑就要做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拉皮筋等辅助性练习。 b、自主性学习内容,投掷沙包(或垒球),学生可以自主飞飞机,向地面、向墙壁、向篮板掷轻物体会投掷挥臂动作。 3)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 a、先放后收、激发兴趣 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走是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b、区别对待、逐步提高 教师要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照顾,保护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C、手段多样、师生同乐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尤其是小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崇拜,教师的高大形象,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远远的超过了身边的其他人,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时候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和学生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d、表扬为主、培养骨干 *培养体育骨干,可以让体育骨干带动、帮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这样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达到共同进步。 4)准备活动教学存在问题: a、准备活动重要性认识不够,影响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b、一般性和专门性备活动练习的比重不合理。 3、学习技术、发展体能(基本部分)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是整节课的核心部分,体育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提高、素质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学评价、体育课程价值的体现都要在这部分完成,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每一个练习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1)教学方法运用: 基本部分教学要求应力求精讲多练。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分解动作的难点,多提供给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反复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新授知识,教学形式要活泼,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不断改变练习方法,通过举行比赛、组织游戏等形式,提高学习质量。 a、讲解动作要领:如原地投掷沙包,身体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左脚在前伸直,右腿弯曲在后,右手持投掷物向右侧后引伸与肩平,左臂自然置于体侧;身体重心落于右腿,上体略向右倾斜;右腿蹬地、转髋、挺胸、身体左转、重心前移、右臂经肩上屈肘向前挥臂,将投掷物向前上方快速投出。 b、教材处理要恰当,挖掘教材趣味性。趣味性、娱乐性是体育课的一大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如把垒球投准练习比喻成解放军打靶,把障碍跑练习比喻成红军长征,或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编成故事情景,故事内容环环相扣相连,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学习。 c、同一教材不同教法。作为巩固提高的需要,不同课次中常有一些相同的复习内容,但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进行适当处理,比如同样是掷准练习,今天练习“打靶”,明天改练为“打野鸭”;今天用的掷准物体是“沙包”,明天改换成“沙瓶”,这样,调整投掷的距离,在更换游戏名称、更换练习器具、更换练习情境中,可以不断剌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d、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和行为特点,因此体育课中教学手段要多样,教学形式要“新、奇、活”,教学方法要创新。讲解法、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保护与帮助、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e、多运用表扬鼓励,小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在体育课上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运用表扬鼓励手段,通过手势指挥、眼神暗示、口哨声音等,结合教学语言的运用,给成功以肯定,给挫折以鼓励,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组织: a、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观察、指导、调控。 b、有利于提高练习密度。 c、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观察、学习与交流。 d、符合体育卫生要求。 3)教学评价 a、评价内容:进行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的评价。 b、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和学生自评三种方式。 c、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不足,改进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4)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场地器材布置几点要求: a、场地器材的布局与使用要合理,可移动的器材应尽量向固定器材靠拢。 b、符合锻炼卫生安全要求,课前应认真周密检查,严防发生伤害事故。 C、有利于练习轮换的队伍调动,有利于增加练习密度和适宜的生理负荷。 d、便于教师调控和辅导学生。 4、身心恢复、整理器材(结束部分) 主要进行身心放松、使身体、心理恢复到相对静止状态。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1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修水县第二届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精彩赏析
- 下一篇文章: 每天一味药大青叶清热解毒药04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