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博物专栏10有ldquo颜色
有“颜色”的本草植物 文/王瑞芳图/网络 我们在看中药类的医书或者资料时,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一些中药是带“颜色”的。比如说,紫——紫花地丁、紫苏;黄——黄芪、黄芩等。那么这些带颜色的本草,有各有什么故事呢? 01紫花地丁:为了生存费尽心思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堇菜属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它的根状茎短,垂直,淡褐色。叶多数且是基生,莲座状;叶片下部者通常较小,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边缘具较平的圆齿。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花瓣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侧方花瓣长,里面有紫色脉纹;距细管状,末端圆。蒴果长圆形,种子卵球形。紫花地丁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紫花地丁为了生存,它们使用的智慧让你大为惊叹呀。 第一,早开占得的授粉先机。紫花地丁因为植株比较低矮,又大多是生长在灌木丛中,这对于它来说就是一个劣势。那怎么办?紫花地丁就早开了,它早早地开放时,大地上还没有多少的野花野草开放,它们就能“一枝独秀”地吸引昆虫来给自己授粉。在早春,昆虫通常要比植物醒得更早,于是这批先醒来的虫子便会成为紫花地丁的传粉者 第二,迷人的条纹,吸引昆虫。紫花地丁的花朵形态也十分有趣,就是花瓣组合成为了喇叭状,而且是喇叭口朝着外面,告诉虫子,这才是入口。另外,最下面的花瓣是具有条纹形,就好像是飞机的停机坪,利用这多变的颜色吸引小昆虫。 第三,花心的结构巧妙。紫花地丁的雄蕊紧紧包裹着雌蕊,在下侧的雄蕊有两根,可以深入下侧花瓣“尾巴”里的蜜腺分泌花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矩。昆虫找到了入口后,正当它探身进去吃蜜时,原本遮挡花药的薄片被挤开,虫子便顺便带走了它的花粉,而像天鹅脖子一样拐弯的柱头,此时也能被挤出来,便能沾到虫子携带的其他花的花粉。 这就可以授粉了,当然也有一些虫子比较“鲁莽”,就是不愿意从原来的道路出去,就直接撞破了“矩”而飞出去了,这就是所谓的“破壁而去”。 第四个智慧,就是自己给自己授粉。如果是夏天来了的话,因为野草和灌木茂盛,把紫花地丁的风头盖过去了后,昆虫也就不会来给它们来授粉了。其实这也难不倒它。它们只能自己给自己授粉,可以自花授粉。紫花地丁在夏秋两季会开出闭锁花。什么叫闭锁花?那就是从开出花蕾到结出果实,萼片包裹着的花朵不会开放,甚至它连花瓣都省略了,此时之前,包裹柱头的薄片让花粉直接散到柱头上,自力更生、结出种子。 第五个智慧,紫花地丁在授粉之后会很快长出椭圆形的果实,果实很快就可以成熟。果实在未成熟时,是低着头的,但是一旦成熟了的果实会抬起头来,会裂成三片,种子们挤在形似小碗的果壳里。如此看来紫花地丁的种子没有什么特别的,这样张扬地展示着种子,似乎是要让什么虫子带走么?其实它这样根本不是要让虫子带走。 其实根本就不需要,紫花地丁可以自己把自己的种子弹射出去。 第六个智慧,抓紧储存能量。春天的时候,紫花地丁的叶子比较少也小,主要是把能量给花朵,让花朵能够及时授粉。但是从夏天开始,紫花地丁的叶子就变大了,变多了,并且要均匀地铺开,尽可能地吸收太阳光,这样好储存能量。早开堇菜的能量主要是存储在根部,并使得根部能膨胀成为一个圆球形状的仓库。 紫花地丁和早开堇菜十分相似,不过紫花地丁的叶片更细长,通常呈长圆形;花较小,距较短而细。其次,紫花地丁始花期通常较早开堇菜稍晚可以区别。 02黄花蒿:人类医学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由于发现了青蒿素极其抗疟疾的功效,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过,青蒿素却并非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的名字叫“黄花蒿”,而在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有青蒿素。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是植物学名称和中药名称不一致造成的混乱。根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黄花蒿和青蒿虽然同属于菊科蒿属,但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根据中国历代的本草书籍中关于“青蒿”的分布、花期、气味等相关的记载,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指的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 黄花蒿为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它的根单生,相对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 它的叶纸质,绿色,并且多为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球形,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瘦果小,椭圆状卵形。 黄花蒿的植株含有多种挥发性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因此植株具有与特殊的香气,叶片的气味其实更加浓烈。 黄花蒿“贡献”给人类的青蒿素,就是具有独特气味的挥发性物质之一。这种气味既不是典型的香味,也不是典型的臭味,它能使牛羊和不少昆虫“闻”而却步,是黄花蒿保护自己的中药武器。 目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效果好、见效快的抗疟药,而之前被广泛应用的奎宁(又叫金鸡纳霜),则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拯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黄花蒿在人类医学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植物上青蒿又是谁呢? 青蒿是菊科蒿属植物,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它的主根单一,垂茎单生,上部多分枝,下部稍木质化,叶片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裂片长圆形;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花淡黄色;瘦果长圆形至椭圆形。 青蒿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但该种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 青蒿 03板蓝根、大青叶一种植物两种中药 板蓝根一味家喻户晓的中药,你敢说你没有听说过吗? 如果你去在线《中国植物志》上直接搜索“板蓝根”,你发现链接给出的是“欧洲菘蓝”的条目,板蓝根是欧洲菘蓝的俗名。 “板蓝”的名字一开始出现于《本草纲目》:“马蓝,叶如苦荬,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马蓝的叶子比较薄,还平整,因为名“板蓝”,又因为根部入药,所以叫“板蓝根”。除爵床科的马蓝外,十字花科的菘蓝的也入药,同板蓝根一样使用,并且成为了《中国药典》里的正品。 欧洲菘蓝为二年生草本,植株一般高5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基生叶是莲座状,叶片长圆形至宽倒披针形,先端钝尖;茎顶部叶为宽条形,无叶柄。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在枝项组成圆锥状;花瓣4枚,为黄色。短角果近长圆形,为扁平状,果实边缘具有膜质翅。 欧洲菘蓝全株入药,根部入药叫“板蓝根”,叶子入药叫“大青叶”。 板蓝根的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目前,板蓝还分为了“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二者功效相近,但基原不同。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和根;北板蓝根也就是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欧洲菘蓝的干燥的根茎。 板蓝根的叶子也是一种中药叫“大青叶”。 在古代,大青叶这味药曾涉及多种植物,如蓼(liǎo)蓝、马蓝、菘(sōng)蓝、路边青等,这些植物的叶在过去都曾作为“大青叶”使用。而现今,《中国药典》只将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定为大青叶的药用正品。 大青叶味苦而性大寒,既可鲜用,也可晒干生用,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热毒口疮、咽喉肿痛等实热病症。 大青叶还是一种“不务正业”的中药。大青叶在生活中除了药用外还常作为染料,大青叶提取的靛蓝是染布的基本色,扎染布料时大多采用这一天然染料。 板蓝根主产于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资料显示说,近年来,平定县西回村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板兰根种植,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04黄芩:既治病还杀虫,真正的一个多面手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肉质根茎比较肥厚,叶子好似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小坚果卵球形。 关于黄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了个个人小故事。他在26岁时,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每日碗许,口渴多饮,寝食几疲。其父是当时名医李言闻,用柴胡、荆芥、竹沥、麦冬之类均无效,病逐日加剧。李言闻查遍医书,偶然发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原来烦躁引饮而盛者属气分之热,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气分之火。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服。次日即身热尽退,痰咳皆愈。 黄芩入药的部分是根,因为它质地中空,又名枯芩。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疗肺热咳嗽,单味黄芩即有效。 黄芩的根茎为清凉性解热消炎药,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有功效,少量服用有苦补健胃的作用。 黄芩又被称为片芩和条芩,这其实是黄芩的根的形态不同导致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芩,《说文》作菳(qín),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说:片芩是因为黄芩的多年更中空,并且是外面黄,内部黑。条芩是黄芩的新的根,内部很充实。 又据载黄芩根对防治棉铃虫、梨象鼻虫、天幕毛虫、苹果巢虫均有效。此外茎秆可提制芳香油,亦可代茶用而称为芩茶。 不得不都说,黄芩是一个多面手。 作者简介: 进行社区自然教育活动 王瑞芳;自然培训师长期从事记者和自然教育工作,曾供职于国内多家核心媒体,为国内部分教育媒体自然教育专栏作者。现为北京创客教育学会、本草科学科普学会专职自然教育导师;《天天爱科学》杂志专栏作者;社区自然教育志愿者。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声明: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微言博行感谢您支持原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zz/4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文山州卫生学校毕业实习计划和大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