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开了呵,今天说一个扑簌簌诱人的小零食:蓼花糖。

什么?你不知道什么是蓼花糖?那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我们都是吃着蓼花糖长大的。

就是这玩意,你一定吃过吧!

▼▼▼

蓼花糖

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表皮上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作为陕西省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

这种甜点制作也简单,先用糯米蒸熟,加糖后揉制成条状,再经油炸而膨酥起泡,外裹芝麻。掰开,芯子蓬松如一嘟噜蓼花,故名蓼花糖。

▲这是蓼花

蓼花糖的名字据说是慈禧取的。小时候觉得它像鸡鸡,一直不能直视。。。。

印象中,它是跟我叔奶奶匹配在一起的一种土零食。记得小时候,西厢房荫凉幽幽,放假牙的杯子旁,常有一碟子码好的蓼花糖。

我从小不爱吃甜,却愿意跟着牙不好的叔奶奶嘬上几根。它外脆内虚的口感实在妙,只要用牙齿攻破外面那层白白厚厚的糖霜,淡淡的“瓤”在舌头上化开的滋味,妙不可言。我常边吃边埋怨,为什么要裹这么厚一层糖,一边又忍不住嗑了好几根。

但是!大江南北的亲们,我有一个从小到大没解开的疑团哦:蓼花糖跟江米条、枇杷梗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不是同一样东西?

我觉得就是!很大江南北的一种米面点心嘛!粗点可以,细点也可以,里面可加点桂花,外面沾糖霜、芝麻、红白米花。别说裹葱花了你就不是江米条不是??

广东人叫它米通和麻通,第一次在广州吃江米条,我也简直不敢相信,广东江米条的糖霜里居然是放葱花的……

时珍曰红蓼∶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红,故曰荭,曰鸿。鸿亦大也。实咸,微寒,无毒。消渴,去热明目益气(《别录》)。

什么时候知道蓼花呢?

作为一个曾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城春不见草木深的荒凉星球人。开始知道蓼花是从这幅画:

▲宋徽宗的《红蓼白鹅图》

那时我只关心:大肥鹅前这株花看着好眼熟呀!!现在却不得不赞同宋徽宗为何选择了红蓼。虽然是幅小杂景,红蓼硬而有节的花枝、疏离的叶片、垂坠的花穗,才衬托出了秋色无限。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古早民间给零食取名,大多从草木果蔬中来。这是极好的!即使身处不毛之地,生态极其恶劣的办公室啦,吃个蓼花糖,也能把草木的季节感和香气汹涌地带到你心中。

蓼之九秋

画蓼花的还有另一个著名老人。白石老人跟我一样,长于湘楚泽国,估计是从小见了太多太多的红蓼,深深埋在了潜意识里。及长,便时时画之。

《蓼花》

枫叶经霜耀赤霞,

篱边黄菊正堪夸。

潇湘秋色三千里,

不见诸君说蓼花。

——白石老人

▲《红蓼鹌鹑》,白石老人约70岁画

白石老人的画元气!精华在点点出蓼花的穗,朴素有活力,一扫秋天的寂寥之气!

中国人惯以菊、桂、芙蓉、老来红、鸡冠花、秋海棠、葵、蕙、蓼草合称“九秋”。

九种在秋天开花的植物,故颜色不那么轻柔,更凝霜吐艳,暖而热烈。

▲《红蓼彩蝶图》,白石老人约90岁画

对于中国人来说,秋天是一种很纯正的格局。退去青涩的绒毛,繁茂的枝叶后,剩下“小实霜且丹,灿灿忽悠悠”。入秋也就意味着,人进入了一生中的黄金期,人的中年也该像枸杞子、红蓼一样精华渐显,燃烧一颗小却精纯、红彤彤的内核。

(这个比喻好吓人啊自吐槽一下反正我自己是没毛内核。。。(°△°

)

所以提醒自己:不要怕老啊,怕的是你配不配的起你的老……

秋深了,来赏蓼花

▲《诗经》把红蓼叫做“游龙”,因它“枝叶之放纵”。可不是么!红蓼高可达3米,小的也半米见方,矗立在田野间,从夏到秋花开不败的气象。

▲像不像一支诱人可口的棒棒糖?

▲常在水边摇曳

▲这是红蓼的孪生妹妹头花蓼,又名粉团蓼,看像不像年画丫头的头花一簇簇?

对了,明年小满时,再说说使用蓼蓝怎么染布吧。自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就是指蓼草。

▲《诗经》里的蓼草。

蓼花糖肥甜,一次只能嗑五根哦~~周末愉快幺幺哒

-==72物候元气生活==-节气?物候?星座?草木?菜蔬?自然疗法“我希望,这里有你想去的四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tx/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