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的炮制加工

蜚蠊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其入方剂槐胶丸时需“炒焦,别研”,之后见于明代《医学入门》“去翅足炒黄色”,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瓦上焙干为末”“止去翅净,在火盆净瓦上焙干为末,纸包安土上,存性”。

版《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记载“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晒干或60℃烘干”。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规定“取药材,挑选,筛去碎屑,即得”。版《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方法为“除去杂质和异物,清水漂洗,沥干后烘干”。

现代蜚蠊炮制工艺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去油脂后能显著降低CCl4肝损伤小鼠的肝重系数、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且经压榨去油炮制后,在保留抗肝损伤药效的基础上,不良反应也减少了。

通过研究美洲大蠊不同炮制品(清炒品、盐炙品、麸炒品、米炒品)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发现美洲大蠊各炮制品均能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起保护作用,并以米炒、麸炒效果更佳。

综上,中医本草典籍对蜚蠊炮制记载主要是炒法、净制、焙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现代各地方法规将传统的火制法改为更科学可控的烘干法,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去油可减少不良反应,米炒、麸炒能显著增强对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

蜚蠊的入药选方

古今蜚蠊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产后瘀滞,肝约血聚,臌胀,疔疮,症瘕积聚,梅毒,虫蛇咬伤,小儿疳积,肿瘤,痈疮肿毒等,且大多数为复方,偶见单方治疗疾病的记载,多用蜚蠊炮制品入药。

唐·《备急千金要方》

治产后月水往来,乍多乍少,仍复不通,时时疼痛,小腹里急,下引腰身重方:牛膝、芍药、人参、大黄各三两,牡丹皮、甘草、当归、芎蒡各二两,桂心一两,■虫、蛴嘈、蜚蠊各四十枚,虻虫、水蛭各七十枚。

宋·《圣济总录》

用于肝约血聚,使人多怒,面青胁痛。槐胶(以酒化为膏)二两,牛黄(别研)半两,麝香(别研)半两,羚羊角(镑)一两,石龙子(炙焦,别研)一枚,蜈蚣(微炙,别研)五枚,丹砂(研)半两,干蝎(微炒,别研)半两,蜚蠊(炒焦,别研)七枚,芜菁(炒焦,别研)七枚,虻虫(炒焦,别研)十四枚,■虫(炒焦,别研)七枚,巴豆四十九粒(用水煮紫色,去皮膜心,研如膏,存油)。

《中药大辞典》

用于臌胀。蟑螂一个(焙干),萝卜子一撮,共炒为末,好酒吞。

清·《本草纲目拾遗》

用于疔疮。蟑螂大者七个,去头足壳,将砂糖少许同捣烂,敷疔四周,露出头,昼夜即愈。

清·《本草纲目拾遗》

用于吐血。蟑螂五个,止去翅净,在火盘净瓦上焙干为末,纸包安土上,存性,用湿腐皮包一个,滚烫吞下,每日如此,吞五日,不可间断。

清·《本草纲目拾遗》

用于白火丹。用蟑螂瓦上焙干为末,白滚汤服,一、二个立效。兼治疔疮。

《四川中药志》

用于症瘕积聚。蟑螂(炙),研末。每服1.5g,以服马鞭草、大蓟各30g,煎浓汁冲服。

《四川中药志》

用于梅毒。蟑螂、蛞蝓,焙焦,研末,兑猪胆汁服。

《四川中药志》

用于蜈蚣及蛇、虫咬伤。蟑螂、剪刀草、海椒叶,共捣绒涂。

清·《本草纲目拾遗》

用于儿疳初起。用蟑螂去头足翅,新瓦焙干,常与食之。

清·《本草纲目拾遗》

用于无名肿毒。蟑螂十个,盐一撮,同捣烂敷之,留头。

清·《本草纲目拾遗》

解诸疔毒。灶上红蟑螂五个,研烂,热酒冲服,取汗为度。

《抗癌本草》

用于肾癌。蟑螂10g,山药40g,蜈蚣20g,海马30g,共焙干后研粉。每日服6g,分两次服﹔同时每日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各3粒。连服15日,休息4日,再服。

《中草药抗肿瘤便览》

用于肝癌腹水。蟑螂2g,甘遂1g,生黄粉6g。共研细粉,水冲服。若服药后二便增多,则隔日1剂。

《中草药抗肿瘤便览》

用于原发性肝癌。蟑螂提取物AT一2制成胶囊或浸膏片,每次3~6片,每日3次。

《抗癌良方》

用于子宫癌等。蟑螂4个,去头足须,瓦上焙黄脆,研末白开水吞服,每日1~2次。

《中国动物药》

用于小儿疳积。蟑螂1个,浸油夹于火上炙酥,去头、足。每次1个,每日1~2次,口服。

《动物本草》

用于胆管死蛔虫。取大黄30g(后下),郁金10g,木香、槟榔、枳实、白芍、甘草各15g,水煎,冲蟑螂粉服(1对蟑螂研磨粉2次),每日1剂。

《动物本草》

用于哮喘。取活蟑螂用热锅烘死,再用油炸酥,即可食用,成人每次10~20只,小儿酌减,每日1次。

《动物本草》

用于小儿疳积。蟑螂30g,山药、夜明砂、芜荑各15g,先将蟑螂置酒精内杀死,去头、足、翅及腹内肠物,后在锅内烘干,研末,与上药为末和匀,日服3次,开水或白糖水调服。

《虫类药物临床应用》

用于痧症吐泻腹痛。活蜚蠊2~3个,纸包,灶上焙干研细,冷水和灌。

《广西药用动物》

用于小孩感冒发烧。蟑螂6只,煮水饮服。

《广西药用动物》

用于痈疮肿毒。蟑螂3只,蜈蚣1条,共捣烂,外敷患处。

《抗癌食疗》

用于痈疮肿痛、肺癌、肝癌。蜚蠊5~10只,将蜚蠊去头、足、翅,焙干研末,每次用5只量,冲入豆浆内服,每日1~2次。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

用于跌打损伤及Ⅰ度,浅Ⅱ度烧烫伤。七叶莲43g,玉葡萄根43g,三七43g,重楼43g,白及43g,栀子43g,甘草21g,薄荷脑6g,冰片6g,蜚蠊21g,聚山梨酯mL,丙二醇60mL,丙丁烷g。

《中西医结合杂志》

用于平滑肌瘤。蟑螂(去头、足、翅,焙干研粉)4~6个,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天花粉、莪术、大青叶、淡竹叶各12g,半枝莲、皂角、蛇舌草各30g蜂房10g甘草3g。共水煎2次,记mL,用mL送服蟑螂粉,每日2次。

《中国彝族药学》

用于草乌中毒。用蟑螂数只,各种虫屎、蜂蜜、香油、豆蔻适量,泡水服。

《布依族医药》

用于蜈蚣咬伤。偷油婆3~5只,捣烂,敷患处。

《贵州苗药·兴仁卷》

用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小儿疳疾、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蟑螂3~5只,去足翅,焙干,研末服。

《中国瑶药学》

用于小儿疳积。元别(蟑螂)3只(焙黄),开(鸡内金)2份,甘仔(柑)陈皮1份,共研细水,每次用5~10克,开水送服或配肝类,肉类蒸服。

近缘昆虫药用主治功效

除蜚蠊目蜚蠊科的三种蜚蠊作药用外,蜚蠊目的姬蠊科、光蠊科、地鳖科、鼻白蚁科、白蚁科的部分昆虫也有药用记载。

《中国药用动物志》收录姬蠊科的德国小蠊,功效同美洲大蠊。土鳖虫是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的中药、民族药,异名地鳖虫,药典种为地鳖科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和冀地鳖(Steleophagaplancyi)。

在中医本草中,土鳖虫以■虫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药性论》记载“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本草衍义》有治疗“乳脉不行”的记载;《本草纲目》记载“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木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本草通玄》记载“破一切血积,跌打损伤,接骨”;《本草再新》记载“清水肿,败毒”。历版《中国药典》及部分省市中药材标准均将土鳖虫列为单独的一味中药收录。

《中国药典》版明确规定其主治功效为“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癓瘕痞块”。

除此之外,土鳖虫在民族医药中还可用于“腰痛”(仡佬族),“白血病,肝癌,子宫颈癌,鼻炎癌,舌癌”(土家族),“急腹症、腹绞痛”(藏族),“风湿骨痛”(彝族),“肝区疼痛,肝大,肝硬化初期”(朝鲜族)。

另外,地鳖科的云南真地鳖(E·yunnanensis)在云南广泛分布,主要用于治疗瘀血肿痛、闭经、乳汁不通、冠心病等;光蠊科金边地鳖(Opisthoplataorientalis)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地常作药用。

此外,鼻白蚁科的台湾乳白蚁、白蚁科的土拢大白蚁(Macrotermesanmandalei)也作药用。《本草纲目》记载白蚁可以治疗孤刺疮,恶疮肿毒。《中华本草》记载白蚁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久病或年老体弱,气血两虚”。

近缘昆虫入药选方

蜚蠊的近缘昆虫中,以土鳖虫的药用范围最为广泛,入方主要用于治疗五劳虚瘦、产妇腹痛、经闭作痛、跌打损伤、骨折伤等,《中国药典》年版收载了以土鳖虫为原药材制成的制剂,如大黄■虫丸、宫瘤清片。

汉·《金匮要略》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汉·《金匮要略》

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唐·《备急千金要方》

用于舌胀满口,不得语。■虫三十枚,盐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含之,稍稍咽之,日三。

清·《重订通俗伤寒论》

用于干血内滞,目暗腹痛及妇人经闭作痛。■虫(酒炒)十个,光桃仁十粒,生川军(酒炒)一两。研匀蜜丸,陈酒送下五丸,日三服。

清·《种福堂公选良方》

用于跌打损伤。地鳖虫(酒炙)十个,地蟮干(焙干)十条,自然铜(醋煅)二钱,骨碎补三钱,乳香五分。上为末,加苏木三钱,酒煎服。

清·《集验良方》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攻心将死之症。土鳖(去足,生半夏二个同焙干)一钱,乳香(去油)一钱,没药(去油)一钱,自然铜(煅)一钱,骨碎补(焙,去毛)一钱,血竭一钱,归尾一钱,硼砂一钱。共研细末,瓷罐收贮。每用八厘,好酒送下。

清·《外科大成》

用于走马牙疳,牙落鼻崩,久不愈者。土鳖四十九个(煅存性),山豆根、人中白(煅)、辰砂(飞)各二钱。上为细末。先割净腐肉,用前法洗净,拭干掺之,七日内长肉如旧。

清·《验方新编》

用于跌打损伤。地鳖虫十个(酒炙),蚯蚓十条(焙研),自然铜(醋煅,七次),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五分,红花,血竭各三分,共为细末,骨碎补五钱,苏木三钱酒煎,调前末冲服,三服即愈,如伤重者,先饮童便一碗破瘀。

《中国药典》

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妇女癓瘕,症见小腹胀痛,经色紫黯有块,经行不爽,子宫肌瘤见上述证候者。熟大黄g,水蛭g,蒲黄g,枳实g,地黄,土鳖虫g,桃仁g,黄芩g,牡蛎g,白芍g,甘草60g,制成薄膜衣片,口服。

历代本草对蜚蠊的药用和食用已有诸多记载,但对其基原动物的描述并不明确。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蜚蠊的药用来源逐渐清晰,特别是随着康复新液等蜚蠊药品的研发深入,昆虫美洲大蠊已成为药用蜚蠊的主流物种,相关质控标准研究也越来越多。

同时,同科近缘种、同目多种昆虫也表现出传统医药应用的多样性,值得进一步研发与利用。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