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中医药治疗80例疗效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符合条件的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口服治疗,疗结束后进行比较。 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中药汤剂口服对慢性胆囊炎有独特的、良好的临床效果。 慢性胆囊炎临床上常表现为右上腹部隐痛痞胀不舒,纳呆,腹胀,吸气,便溏等症,急性感染发作时可引起重症胆道感染、胆源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等急危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积极治疗慢性胆囊炎至关重要,笔者针对我院年9月-年9月所收治的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年9月-年9月收治的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28-72岁。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 其中治疗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25岁-74岁,平均56岁;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28-72岁,平均54岁。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患会议制定的有关标准制定,临床表现: 右上腹隐痛或刺痛,反复发作,腹胀恶心,嗳气反酸厌食油腻等。B型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3mm)、毛糙。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小于1/3。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为两型治疗。 ①肝胆湿热型 症见右胁下或右上腹疼痛、胀满、脘闷、食欲不振、吸气、恶心、胸骨后灼热感、肌肤瘙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淡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治以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方药组成:白术15g、元胡10g、川楝子10g、郁金15g、大青叶20g、金银花20g,山栀子10g、金钱草30g、茵陈30g、公英20g、柴胡15g,日一剂,水煎服,半个月为一个疗程。 ②气滞血瘀型症见上腹或两胁隐痛不适,食欲不振或食后作胀更甚,胃气逆,口干舌燥,胸骨后或右胁下灼热感较重,舌质红或质暗或有瘀斑,舌苔黄燥少津细涩治以活血化瘀、扶正祛邪行气止痛。 方药组成:白芍15g、元胡10g、乌药10g、甘松20g、桃仁10g、荔枝核10g、鸡内佥30g、炒山楂30g、金钱草30g、黄连15g、炒枳壳15g,日一剂,水煎服,半个月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替硝唑0.5,一日二次,阿莫西林1.0,一日二次,奥美拉唑20mg,一日二次,半个月为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 ①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壁厚度基本恢复(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B超复查胆囊壁厚度明显改善,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大于1/3小于2/3;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B超复查及脂餐试验证明照囊收缩功能改善不明显; 无效:临床症状胆囊功能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②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愈44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70.0%,经检验,x=1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慢性胆囊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胆胀”、“胁痛”、“黄疸”等范畴,如《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其病位在胆,以肝胆为中心,涉及脾胃。 发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当、虫毒内侵等引起,致肝胆气机不利、湿热瘀滞,煎熬胆汁久则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作[1.2]。 其病机在于“不通则痛”所谓“痛则不通”故治疗当以“通利”为大法。本组方药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疏肝利胆温阳行气为治则,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 ※参考文献 [1]杨开字,蒋兰娟,王正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例[J].吉林中医药,,24(7):37. [2]王占海,胆道消石汤治疗胆石症56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4(3):31。 [3]丁彩霞,顾勤,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01)。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7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备战年执业药师每日一味62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