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大鲵常见疾病预防
人工饲养大鲵(苗种或成鲵)的疾病防治工作,要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及时清池排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饲养大鲵疾病的高发季节一般是在6~10月的高温时期,气温高水温高大鲵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生病,所以高温季节采取降温措施预防大鲵(苗种或成鲵)发病也是“无病早防”的办法。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大鲵的疾病防治工作: 1、加强日常管理: 大鲵驯养的日常管理要做到勤巡池、勤记录,并注意防病、防盗、防逃、防毒。 2、加强日常消毒: 常用消毒方法: 序号 名称 配比 用途 备注 1 食盐 0.5% 大鲵幼苗放养前消毒。 2 0.7% 鲜活饵浸泡消毒15min后暂养。 3 0.5% 鲜活饵料浸泡消毒后,清水漂净后投喂。 4 次氯酸钠浓液 0.8mg/kg 1、鲜活饵料浸泡消毒15min后暂养。 2、包装用泡沫箱消毒。 5 0.5mg/kg 1、鲜活饵料浸泡消毒后,清水漂净后投喂。 2、每15d对驯养池消毒1次。 6 1mg/kg 大鲵放养前对驯养池浸泡消毒6h,再用清水洗净。 7 5mg/kg 每6个月对驯养消毒1次。 8 2mg/kg 每次操作工器具使用后消毒。 9 食用醋浓液 0.3% 用于浸泡新驯养池,中和驯养池碱性。 3、加强疾病防疫工作: 驯养场应建立健全防疫制度,配备防疫设施,实行驯养区封闭隔离饲养;引种或发生疫病时应进行隔离驯养,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发生重大疫情,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按照有关程序采取封锁、隔离措施,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患病大鲵的隔离、治疗或捕杀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常见疾病治疗 序号 疾病名称 症状 发病原因 一般预防和治疗方法 1 腹水病 大鲵个体浮于水面,行动呆滞,不摄食,眼睛变浑、腹部膨胀。 1.消化不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2.以1-2龄幼苗、成鲵较为多见。主要发病在夏、秋两季。 1.预防:不投喂腐烂变质饵料,经常更换池水。 2.治疗 a)对大鲵进行单独饲养,降低水位,使其腹部着地,保持水质清新。 b)对消化功能不强导致腹水病的幼鲵,应停食(2~3)d。 c)由于感染引起的腹水或腹胀,可以大蒜磨碎按(10~20)g/kg的标准拌饵投喂,连用(4~6)d。 d)用诺氟沙星50mg/kg/d,拌料投喂,连用7d为一个疗程。 e)用炒党参、生白术、黑豆、楮实子、泽兰、路路通、葫芦瓢、消水草、车前子、牵牛子、当归、枸杞、熟地、丹参各2g。先将中药粉碎成细粉,再拌入饵料中投喂。连续10d为一个疗程。 f)用太子参、黄芪、白术、地黄、白芍、枸杞、牛膝、茯苓、猪茯、山药、葫芦瓢、车前子、大腹皮各3g。先将中药粉碎成细粉,然后再拌饵料投喂,连用10d为一个疗程。 2 水霉病 体表出现棉花状的灰白色菌斑,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甚至死亡。 水霉菌寄生引起,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是高发期。 1.预防:搬运和驯养过程中防止大鲵受伤;放养前用(4~5)%的盐水药浴(1~3)min。 2.治疗: a)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体表上寄生的水霉菌,将大鲵池干晾30min。 b)成鲵用棉球蘸取10%的食盐溶液,直接轻擦患处消毒,反复用(3~5)次。稚鲵用(2~3)%的食盐溶消毒3min,每天一次,连续3d。 c)用亚甲基蓝2g/m3全池泼洒,1次/3d。 3 赤皮病 病鲵全身肿胀,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 I-型光假单胞菌感染。主要感染为成鲵,无明显的流行季节,常在大鲵受伤后感染致病。 1.预防:注意换水,防止操作时误伤大鲵皮肤。 2.治疗: a)用复方三黄粉(黄柏、黄芩、黄连、)内服,40mg/kg/d。内服方法:拌料投喂,也可灌服,连用10d为一个疗程。 b)用复方银黄粉(野菊花、金银花、黄柏、青木香、苦参、樟脑)内服。(40~-50)mg/kg/d。内服方法:拌料投喂,连用15d为一个疗程。 c)五倍子外治:五倍子3g煎水/m3全池泼洒,连用15d。 4 水肿病 病鲵肌体全身肿大,常伴有腹水腹胀。初期后肢肿大,后扩展至腹部、头部。并发现有颤抖症状 致病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主要感染1龄幼苗,死亡率极高。 1.预防:保持水质良好,适当降低放养密度。 2.治疗 a)每天用1mg/L的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1次,连用3d。 b)饵料中添加1%的食盐。 c)可用茯苓、白术、厚朴、青皮、生姜各20g,陈皮、大枣皮各10g,文火煎2h,取液去渣(不摄食的病鲵,将中药液稀释一倍后,浸泡5h,连用3次),分两次内服。 5 烂爪病 病鲵四肢皮肤溃烂,坏死脱落,露出肢骨。 点状产气单胞菌 1.预防:避免大鲵受伤,及经常对水体进行检测,必要消毒处理。 2.治疗 a)用(4~5)%食盐消毒(1~2)min。 b)诺氟沙星内服,(20~50)mg/kg/d,拌入饵料投喂,连用7d。 c)用五倍子85g、大黄30g、地锦草g,加水50kg浸泡,连用7d。 6 打印病 病灶主要在大鲵躯干后部,其次是腹部。有的全身出现病灶。初期症状是皮肤先出现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俗称红梅斑病),有的似脓包状,随后表皮腐烂,随着病情发展,肌肉腐烂直到烂穿孔。露出骨骼和内脏为止。病鲵随即死亡。 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此病广泛流行,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常见。主要危害大鲵幼体、成体及亲鲵。 1.预防:发病季节用1.2g/m3宝碘和0.5g/m3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2.治疗 a)用诺氟沙星2g/m3浸泡15min;0.8/m3全池泼洒。 b)用蟾酥、大黄粉0.5g/m3浓度浸泡15min,五倍子1.2g/m3全池泼洒,连用7d。 c)用克林霉素肌注0.3mg/kg/d,连用5d 7 出血性败血病 病鲵体表出现腐烂红血点,肌肉点状或块状充血,腹部略膨胀,严重时大鲵体表全体出血。 病原不明。 治疗: a)用菌必治20mg/kg/d,肌肉注射,7d为一个疗程。 b)用病毒灵20mg/kg/d,肌肉注射,7d为一个疗程。 c)用金银花g、野菊花g、大黄g、黄芩g、黄柏g、贯众50g、大青叶50g。用法:先将中药粉碎成细分然后拌料投喂,10d为一个疗程。 d)用仙鹤草g、紫珠草g、板蓝根g、病毒唑一片。用法,先将中药粉碎成细分,一并将病毒唑碎成粉状,合并中药和病毒唑后,再拌料投喂,7d为一个疗程。 8 红腿病 主要表现为后肢红肿、皮下出血,严重时后腿肌肉充血,全身肌肉充血。 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将病鲵腹部及后腿皮剥离,可见肌肉点状瘀血,严重时腹肌及后腿肌肉充血而呈红色可以进行诊断。 1.预防:保持水质清新,维护驯养水生态环境。控制放养密度,避免大小不同相互咬伤,定期对大鲵池消毒。 2.治疗 a)用菌必治2mg/kg/d肌注,连用7d。 b)用庆大霉素(2~4)万单位/kd/d肌注,7d为一个疗程。用内服诺氟沙星30mg/kg/d拌料投喂,连用7d。 (附:渔药的使用要符合NY-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3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师说药大青叶提取物有望对抗超强病毒
- 下一篇文章: 好物古法染色,匠心手作,让这条草木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