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收获黄芩的年份!”45岁张永新与妻子乔红梅正在田间与村民一起弯腰捡拾黄芩。眼前土地上的繁忙景象,预示着在余亩黄芩茶园辛勤劳作3年的夫妻俩,终于得到丰收的回报。

11月19日,尽管气温降低,在高平市原村乡上董峰村村边的山坡地上,一辆农用拖拉机沿着地愣进行作业,跟随其后的三四十位村民从翻松的黄土中捡拾出黄芩,两辆满载着黄芩的农用三轮车在地里和村子间来回穿梭。

从11月11日,张永新就开始雇车雇劳力翻地收黄芩了。“多亩全部收完,还得半个多月时间。”每亩黄芩产量公斤,亩产量大致是吨--—吨之间。

张永新算了一笔账:“3斤湿黄芩晾干就是1斤干黄芩。湿的售价每斤3元左右,干的每斤能卖20多元。按干黄芩出售,能有多万元的毛收入,可是,这些钱也就是够支付承包村里亩土地3年的费用。”

“黄芩是当地道地的中药材,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的功效。黄芩每3年是一季,将黄芩根收回卖给中药厂入药。”张永新指着眼前的黄芩园说:“我种植黄芩,主要是想利用黄芩的茎、叶做成黄芩茶,实行双重经济效益。”

张永新的办公室设在上董峰村废弃的村小学校内,坐在茶台前的乔红梅泡起了功夫茶:倒入杯中的茶汤色如黄金,香气袅袅扑鼻,品起来滋味纯正。张永新:“用黄芩叶制茶,是我种植黄芩的主要目的。”

痴迷黄芩茶

没制黄芩茶前,张永新在村里有个养猪场。可他的心思却总想“跨行业”做个别的生意。

在晋城的陵川等传统中药材种植县,以种植连翘、黄芩、党参等居多。而原村乡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平人,张永新少时就知道,上董峰村是当地野生中药材生长区,仅中药材就76种,尤以黄芩居多。

“在高平的原村、寺庄、神农、野川等诸多乡镇,自古就有上山采摘黄芩茎叶,通过晾晒干后当作粗茶饮用的习惯。”张永新说:“小时候,我爷爷就会制作黄芩茶,许多村民家家户户制茶饮茶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她和妻子商量,将改行的目标瞄准了制作黄芩叶茶上。

年,通过网上查询,他发现北京市有家生产和销售黄芩茶的合作社,其产品的清火、消炎、改善睡眠等功效,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黄芩生长1年的叶子就可制茶。如果在村里的坡地上种黄芩,当年就能增加收入。”按照张永新想法,有了黄芩茶,将来就能借助黄芩茶园开发农业休闲旅游,将黄芩茶作为旅游特产推销出去。

确定了种植制作黄芩茶的目标,张永新又开始为租地、技术、经验等困难发愁。

上董峰村位于原村乡西北部,全村百余户三四百口人,耕地多亩,多为坡地,是典型的纯农业村,村民多以种玉米为生,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原村乡政府得知后,积极协调流转土地,为张永新解决了多亩用地,作为黄芩种植基地。

年,用地问题解决了,张永新开始了黄芩种植。他投资多万元在村里建起厂房,添置制茶设备,注册“山西腾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黄芩茶加工。

刚起步时,张永新在上董峰村承包荒地亩的荒地种植黄芩。由于缺乏技术与管理,1年过后,大部分黄芩未能成活,导致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于是,他到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考察学习后,对黄芩种植有了详细了解,将农科院的优质黄芩种子引进,并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随着成活率问题的解决,张永新的黄芩种植面积扩大至多亩。

保留传统创新工艺

在前期考察过程中,张永新了解到,黄芩的根当作药材需3年重新种植一茬,而黄芩叶生长周期较短,1年即可见效,每年都可采摘嫩叶来制茶,经济效益可观。

黄芩每年采摘“春芽”“秋芽”,每亩能采嫩芽斤。4斤多嫩芽就能炒制1斤茶叶。“如果只是收黄芩根的话,3年收一次,每亩收入0多元。现在如果加上了黄芩茶,每亩收入增加到了多元。”张永新说。

起初,张永新结合传统的“九蒸九晒”制茶工艺制作黄芩茶。

当他将采来的黄芩叶简单加工后,发现传统加工方式,外形参差不齐,没有“卖相”,很难拿到市场上去销售。

这让他和妻子意识到,只有真正的制茶工艺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于是夫妻俩走上漫长的制茶取经路。

张永新听村里一位老人说,民间制作的黄芩茶不仅只用黄芩叶,而且还带有黄芩茎,这样制作的茶叶看起来粗糙,但是口感和药效更好。

后来,张永新拾起“九蒸九晒”的民间工艺,做出来的黄芩茶风味地道、独具特色。

为提升黄芩茶的品质,留取黄芩茶香,他又从南方引进了先进的制茶设备,随后又请福建安溪的制茶师傅,来到厂房进行手把手的制茶教学。

如今,夫妻俩对制茶的每道工序都已轻车熟路。同时张永新又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化制茶工艺相结合,经过采茶、鲜叶、杀青、揉捻、炒茶、烘培、提香等多道工序后,制作出了质量、色泽、形状、口感等独具特色的黄芩茶。

黄芩叶制茶,在时间上是很讲究的。

每年5月到10月出叶子摘青叶,然后通过“萎凋”,杀青,揉捻,等几道工序即茶叶成形,最后烘干。“这个流程需要好几个小时。”张永新说。

一年中,最忙活的就是六七月份,采摘黄芩嫩叶最集中,也是天气最热的时候。

为确保茶叶质量,张永新对每个环节总是亲力亲为。一次,看到农户采摘的黄芩青叶长短不一,担心制出来的茶叶不达标准,他和妻子熬了一个晚上,将长叶拣出。天亮了,他又守在℃的炒锅前炒茶。“虽说很辛苦,但我愿意享受这个过程。”张永新说。

挖掘古老文化

在黄芩茶的制作中,张永新了解到很多知识:“黄芩的花含有非常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抗氧化剂,而且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高出50多倍,比维生素C高出多倍,被称为‘口服的皮肤化妆品’。”

“黄芩”“黄芩茶”,一字之差,命运大不相同。

黄芩根作为药材会受到商家青睐,而黄芩茶的推广却颇费周折,付出很多代价与经销商沟通,收效很小。

扩大了种植规模,产出的黄芩茶如何销售出去,成了张永新与妻子最棘手的事。

眼看产出的黄芩茶越来越多,为了跑出市场、打通销路,张永新与妻子先后前往太原、郑州、北京、杭州等地与经销商联系,推广自己的茶叶。

对于茶文化厚重的南方来说,北方的黄芩茶一时难以接受。

回忆起当时跑市场的最艰难时刻,乔红梅说,长期在外跑,更多时候把茶叶免费送给经销商品尝。与此同时,张永新还经常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茶叶博览会,扩大黄芩茶的知名度。

两口子就是凭借着北方人的实诚劲儿,黄芩茶才慢慢打开了销路。“更多经销商认识到黄芩茶的药用功效后,才慢慢开始代销了黄芩茶。”如今,在太原、郑州、北京、内蒙古等地有了稳定的市场。

随着黄芩茶销路渐宽,张永新的黄芩茶种植园也引起外界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药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odaqingyea.com/ldqyry/2330.html